正文 第11章(2 / 3)

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信賴能做大事的人。於是 ,一有機會 ,就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1957年年底,李嘉誠為適應大規模生產塑膠花的需要,將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此後,他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李嘉誠為了以優質產品占領香港市場,打開歐美銷路,便高薪聘請最優秀的塑膠花技術人才,並親自參加設計和組織生產推廣銷售。由於長江的塑膠花品種多樣,價廉物美,受到香港和海外用戶的歡迎,大批訂單源源而來。李嘉誠的身家日漸豐厚。

李嘉誠極其看重自己產品的質量。在經曆那次痛苦的退貨風潮後,李嘉誠滿懷信心地宣布:“從今以後,長江的產品,沒有次品。”

回想起來,其實我不喜歡做生意,我本來希望創業後盡快賺取足夠應付我與家人往後十年的生活費,便回到學校念書。可惜事與願違,因為一位客戶的公司突然倒閉,我不但收不到應得的錢,也要賠上工廠過去所賺取的盈利和重返校園的願望。

但我後來想通了,事業成功,一樣可以把所賺到的金錢一部分捐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工作便變得更有意義,於是我決定發展自己的事業,在空餘時間才自修。

今天的李嘉誠給人最鮮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謀,老謀深算,經韜緯略,叱吒風雲。在經營策略上他從不輕易去冒險,更不會有隨便碰碰運氣的舉動。他的所有決策都來源於對全麵、廣泛的資料的占有和分析;他的決定,都是按照實際情況而做出的合理準確的反應,這也是他最為人稱道的本領。

李嘉誠的長江塑膠廠的快速發展壯大,絕不是偶然的僥幸。李嘉誠的膽識和才華並不都是與生俱來的。除了他得天獨厚的天分之外,更多的是來自他的勤奮和毫不懈怠的求知若渴,以及善於吸取自己與別人的經驗教訓和謙虛謹慎的作風。

李嘉誠雖然率領企業步出了深淵,但並非就此脫離了困境。這時,他的資金仍然十分短缺,生產設備仍舊很簡陋。他無法更新設備,增加廠房,招聘技工,生產規模也無法像計劃的那樣擴大。

機會不會坐著等你,若奢望機會可輕易到手的話,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正當李嘉誠預感到資金問題會給他的企業帶來新的危機的時候,有一位急需大量塑膠花的歐洲訂貨商慕名來到他的公司。根據這位訂貨商的要求,李嘉誠和設計師通宵達旦,連夜趕製出九款樣品,期望能以別致新穎的樣品打動這位遠道而來的批發商。

若他慧眼識中,對自己的產品產生濃厚的興趣,看看能否寬容一點,雙方再尋找變通的合作方式,隻要長江接下這單生意,就有大翻身的希望;就算不成,就送給他做留念,結交一個大客戶,爭取下一次合作,也不失為一件好事情。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的靜謐而優雅的咖啡廳裏,李嘉誠和訂貨商對坐著。有那麼幾秒鍾,他們都沒有說話,隻是沉默地品嚐著咖啡。偶爾充滿善意與期望地對視一下。接著,李嘉誠從手提包裏拿出九種按照訂貨商的要求設計出來的新穎別致的塑膠花,擺放在外商麵前的台幾上。

然後,李嘉誠誠懇地告訴外商:“先生,這九款塑膠花是我和公司設計人員昨晚一夜沒睡,按你的願望設計出來的,有六款我想基本符合你的要求;而另外三款,因為我考慮到你的訂貨是為聖誕節準備的,因此,在你的要求的基礎上,再揉進一些東方民族特色的傳統風味,我認為或許會適合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相信你也會喜歡,所以全部拿來,供你鑒賞。”

精明的李嘉誠明白自己資金不足的劣勢,但他絕不願意失去這次薄利多銷的機會。李嘉誠接著說:“就我個人而言,我當然十分希望能夠長期與您合作。長江目前雖沒有取得足夠的資金以及擔保,但是我們卻可以給你提供全香港最優惠的價格、最好的質量、最優秀的款式,並保證在交貨期按時交貨。”

信譽就是長江塑膠花長盛不衰的源泉。李嘉誠這番坦誠相見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外商。當然,李嘉誠通宵達旦流露出來的疲態,也讓精明的外商了然於胸。九款樣品,每三款一組:一組花朵,一組水果,一組草木。批發商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足足看了十多分鍾,尤對那串晶瑩剔透的紫葡萄愛不釋手。批發商閉目遐想,如果將這串以假亂真的葡萄放置在一樽紅酒邊,那豈不是一幅絕妙的畫卷,又怎麼不能夠引起人們品嚐紅酒的強烈欲望。如果紅酒商在出售紅酒時,以一串葡萄相贈,又有誰能夠忍心拒絕這令人垂涎欲滴的天工之巧。

李嘉誠看到批發商入神的眼光,繃緊的神經,稍稍放鬆,這證明訂貨商對樣品頗為看好。

這位訂貨商以十分驚訝十分欣賞的目光注視著麵前這位華人青年,欽佩他竟然能在一夜之間設計九種款式的塑膠花供他挑選。更重要的是,能夠針對即將到來的聖誕節設計新穎別致的產品,能夠針對紅酒風行的歐洲的市場特色。

訂貨商高興得情不自禁地握著李嘉誠的手連聲說 :“了不起,年輕人,我同意跟你合作,你會幹好的!”

李嘉誠的內心,太想做成這筆交易了。該批發商的銷售網遍及西歐、北歐,那是歐洲最主要的市場。但是此時此刻,李嘉誠還未能根據外商的要求找到擔保人,還能說什麼呢?找誰擔保呢?擔保人不必借錢給被擔保人,但必須承擔一切風險。被擔保人一旦無法履行合同,或者喪失償還債務能力,風險就落到了擔保人頭上。所以俗話說寧做媒不做保,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根據塑膠花的市場前景,以及李嘉誠的信用和能力,風險微乎其微。

有篇文章曾這樣記述李嘉誠尋找擔保人時的尷尬:“在香港這個認錢不認人的社會,金錢關係更勝於至親摯友關係。求人如吞三尺劍,位卑財薄的李嘉誠,隻有硬著頭皮,去懇求一位身居某大公司董事長的至親,這位大亨親戚顧左右而言他,有意岔開話題,令李嘉誠碰了一鼻子灰,陷入窮途末路。”

這位至親就是即將成為李嘉誠嶽父的莊靜奄先生,他亦是李嘉誠的舅舅。在香港這個非常勢利的商業社會,做媒不做保,都擔心造成意想不到的麻煩。就算是自己的至親,又能怎麼樣?《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曾經寫道:“在堅硬的商品貨幣法則麵前,溫情脈脈的親情麵紗會變得薄如蟬翼。”

李嘉誠一貫抱持善意待人待事,在往後的歲月,他總是避談富商擔保這件事。倒是他的太太莊月明,對這件事耿耿於懷,不能原諒自己孤寒的葛朗台老爹。也許,他覺得事情已過去,不必再追憶往事,糾纏不清令到自己不快他人誤解。也許,他認為經受磨難,對一個人成就大業有好處,經曆過磨難,而且又從來沒有依靠過任何人,這樣的成功難道不足以自豪嗎。不知當時的莊靜奄舅舅除了金錢考慮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麵的考慮?比如說,棒打鴛鴦散的心態。不過,這已經成為昨日閑話,不必多費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