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盤算著,隻要長江成為這家公司在港的獨家供應商,就等於長江新建一個擴大生產廠,長江的生產規模就可以擴大一倍。長江產品在占領歐洲市場後,就能占領北美市場。他自信產品質量全港一流,完全有能力接下這單生意。
當時,香港有數家實力雄厚的大型塑膠廠,單看工廠的外貌,就令人肅然起敬。根據過往經驗,李嘉誠決定,一周之內,將長江塑膠廠之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客戶滿意的規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其實是他有生以來所冒的最大一次險。
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將全副身家押在了這一決策上。雖然李嘉誠一生信奉穩健發展,發展穩健。但是,這一次,他幾乎別無選擇,心無他求。
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一周之內,短短七天,要完成成倍擴大生產規模的難度與要求。首先要租用一個占地不少於一萬平方英尺的標準廠房,然後將舊廠房賠款退租,將全部舊有生產設備與新購買設備安裝調試完畢,並能夠正常運作生產出新產品。
李嘉誠看中了西環士美菲路一幢五層高樓房的其中三層,並即時購入一百多部塑膠機。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李嘉誠沒日沒夜地苦苦奮鬥了整整六個日夜,每天最多睡上三四個小時,而且多數時間還是睡在廠房裏。一部又一部地調試新機器,直到其能夠生產出滿意的產品為止。
就在第七天,一切準備功夫做足之時,李嘉誠帶著布滿血絲的一雙紅眼,拖著疲憊的身軀,前往機場接載這位尊貴的洋財神。這位美國客人是個爽快實在的商人,看到李嘉誠的眼神與疲態,其實已經猜出來了幾分。隻是扮作漫不經心,由李嘉誠直接載往工廠。
這位美國商人十分仔細地以近乎挑剔的眼光看著長江塑膠廠的每一個環節,從生產到包裝,從車間到寫字樓。他一麵一言不發地仔細參觀,一麵聆聽李嘉誠的介紹,包括低於歐美市場價格一半的報價。然而,與前麵的那位歐洲商人一樣,這位美國佬似乎也是以貌取人,長江塑膠花的娟秀絢麗的容貌與老板李嘉誠誠懇的眼神,早已打動了這位山姆大叔的心。
原本初到生產車間就緊鎖眉頭的外商漸漸舒展開來,而且,不時還會滿意地點點頭。美國商人看完整個長江廠,依然一言不發,隻是微微一笑,非常關切地說,李先生,你需要好好休息一晚。
看著外商充滿善意的提點,李嘉誠心中已經有了七七八八,心想可以好好睡上一覺了。李嘉誠懸在心中的石頭慢慢地放了下來。直到第二天接近中午十二點,李嘉誠終於接到了這個決定他生死的電話。
外商隻是很關切地問他昨晚睡得怎麼樣,如果已經起身並且不打攪的話,能否共進午餐。李嘉誠當然求之不得。
這家美國日用代理公司終於成了長江的大客戶。李嘉誠的塑膠花長驅直入,一直插遍了美國加拿大的千家萬戶。通過這家公司,李嘉誠每年接獲的訂單數以百萬美元計。說來也巧,李嘉誠的這位美國貿易夥伴,也是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固定客戶,通過這層關係,李嘉誠又獲得了該銀行的高度信任,以至後來,李嘉誠更大舉入股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成為該行董事。直到 2004年年底,李嘉誠出售該行股份,套現七十八億元,並將該筆巨額收益一次性劃入李嘉誠基金會,作為慈善基金。
在接下來的日子,李嘉誠領導長江工業公司迎來了香港塑膠花製造業最為輝煌的時期。歐美各國對塑膠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連中、下等家庭也漸漸養成了插花的習慣。李嘉誠也充分利用這段鼎盛時期,不斷創新。他以高薪招聘塑膠專業人才,研製出歐美用戶最感興趣的接近天然花的噴色塑膠花、熱帶新奇花卉,以及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特種花,不斷擴大歐美市場。李嘉誠利用長江工業公司高品質的塑膠花產品,全方位地爭取到了海外買家的長期合約,業務得以迅速增長,使長江成為香港塑膠花的奇葩。
美國知名玩具公司孩之寶(Hasbro)主席哈森費爾德曾經表示,當年的玩具業需要塑膠工廠提供注射模塑及旋轉模塑的設備,孩之寶曾與李嘉誠合作生產玩偶及其他玩具。
哈森費爾德在 1969年首次到訪李嘉誠在北角英皇道 661號的工廠,然後一直注視著李氏的商業王國演變。哈森費爾德回憶道,李嘉誠幾乎把他當作自己的家人,教他如何使用注射模塑的機器,甚至帶他到土地拍賣會,教他投地的竅門。他記得李嘉誠曾叫他“不要舉手”。哈森費爾德說李嘉誠有自己深信不疑的一套,他從不喜歡負債,而在競投的時候,他在數字上永遠有一個底線。
哈森費爾德表示,他與李嘉誠做生意時,雙方不需要合約,隻需要握手,但絕不可以讓李氏丟臉或妨礙他。李嘉誠也同意這個說法。他表示,自己是個有原則的人,但可惜很多人把“有原則”和“強硬”這兩個概念混淆,尤其在“堅守原則”會令他們的訴求得不到回應時。
李嘉誠的發跡,誠是根本。李嘉誠的成功,誠是動力。李嘉誠的富貴,誠是基石。李嘉誠的孤傲,誠是支點。李嘉誠的非凡,誠是自然。李嘉誠的資產,誠是核心。
龐大的塑膠花市場,為李嘉誠帶來了數以千萬港元計的利潤,長江工業公司的塑膠花和李嘉誠本人也愈來愈受到塑膠界的注目。長江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製造基地,而李嘉誠則被譽為“塑膠花大王”。
對於人的生命可達極境的不斷邁進與勇於挑戰是多數國人難以理解的。但李嘉誠實實在在地在多個領域裏做出了超人的嚐試與挑戰。許多不可能的事情,在李嘉誠身上變為可能。
一次,李嘉誠親自操作機器,試製新產品,不慎劃破手指,十指連心,看著流血的手指,李嘉誠隻是簡單地包紮一下,又繼續忘情地工作。多少年後,有人提起這件事,說李嘉誠的今天是用血汗換來的。李嘉誠笑著答道:“大概不好這樣說吧,那一切都是我所願意做的事,隻要你願意做這件事,就不會在乎其他。”
李嘉誠意識到了自己的使命:生命盡可能的豐富豐碩豐盛豐厚豐裕。李嘉誠沒有丟失千載難逢的機會。而是不失時機地實實在在地把握住了每個機會。李嘉誠如魚得水樂此不疲。
他曾經一人擔負全家人生計,現在就算打個哈欠,也足夠震動香港、中國、東南亞,甚至歐美。當然,李嘉誠知道自己的分量,未曾隨便打哈欠。在創業的時候,他每天打工十四五小時,還要堅持晚上到夜校讀書。
1981年香港電台選舉風雲人物時采訪了李嘉誠,曾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與運氣有多大關係?”
李嘉誠當時的回答是,“我不能否認時勢造英雄。”而今李嘉誠重新麵對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那時我說得謙虛,今日我再坦白一點說。我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賺錢。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要對你的事業有興趣;今日你對你的事業有興趣,工作上一定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