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李嘉誠曾感歎 :“人家求學,我是搶學。”這也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奈,但更多的是一種不經意流露出來的自豪。這正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曾經發出的感慨:“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父親,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我自己。”

有相當一些人認為自己生不逢時,李嘉誠是否相信命運?從小時絕不相信命運,年幼時可說生不逢時,抗日戰亂,避難香港,父親病故,十五歲挑起家庭重擔。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正如俗語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商場如戰場,人緣和朋友便顯得尤為重要。善就如同在積累財富上創造了奇跡一樣,李嘉誠的人緣之佳在險惡的商場同樣創造了奇跡。幾乎每一個有過一麵之交的人,都會成為他的朋友。幾乎每一個與他合作的商家,都痛痛快快地賺到了錢。

美國《財富》雜誌介紹李嘉誠是“靠與友人合作投資和貿易生意發達。”李嘉誠也曾說過:“我做生意一直抱定一個信念,就是不投機取巧而是以誠待人。”

李嘉誠每一天的生命,總是比別人提前開始,而休息,卻永遠要比別人晚。

六十年了,六十年了,我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了。

六十年間,李嘉誠從一無所有,發展到今日擁有五間上市公司,市值五千億,他麵對的順與逆,見證了香港自戰後以來創出的經濟奇跡,而他個人的發展曆程,也正是一部香港自戰後以來的商業史、社會史、經濟史。

香港專欄作家溫鋼城在《新報 》中寫道:“李嘉誠先生對港人而言,就好比成功人士的標誌,但普羅大眾對他的成功經曆,卻又隻限於人雲亦雲,真正願意花上時間和金錢,鑽研他成功秘訣的人,卻少之又少。然而,筆者個人認為李嘉誠先生過去的遭遇,絕對是一個年輕小夥子白手興家,艱苦奮鬥的榜樣。”

該作者歸納李嘉誠先生成功的特點是:

1.工作勤奮,平均每天工作十五小時,即每周工作一百零五小時,實在匪夷所思。

2.節儉節約,從前長江塑膠廠的部下,形容他是一個慳己不慳人的好老板。

3.真誠待人,認識到凡事必須以真誠待人,才能換取朋友的信任。因此,贏盡朋友、股東及商業夥伴的信任。事實上,現時不少長實支持者是因為“李嘉誠”這個金漆招牌,而投資其股票。

4.好學不倦,由於李嘉誠先生母語為潮州語,來港後孜孜不倦。就算在上班時仍不忘拿出卡紙,偷偷背讀英語單字,不斷進修。

在接單方麵,李嘉誠亦有過人的一手。據業內人士表示,為爭取更多訂單 ,他有一次特意安排一班海外買家到石硤尾寮屋生活區參觀 ,表示長江請的夥計,養活了不少低下階層,李嘉誠預先安排工人,把大量的塑膠花拿回家,當海外買家來參觀時,一家大小都在加工塑膠花,包括顫顫巍巍的長者與乳臭未幹的毛孩。

那些十分重視人權的歐美買家,見到這麼多人以此為生,就會多訂李嘉誠的貨,甚至不忍心與李嘉誠討價還價,工人也會有錢賺。李嘉誠之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而從 30歲那年起,李嘉誠就再沒有仔細數過自己的財富。

1957、1958年初次賺到很多錢,人生是否有錢便真的會快樂?那時候開始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後來終於想通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這樣一生賺錢才有意義。

在塑膠花廠步入正常運行並漸入佳境之時,他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軍火的、潛艇的,一點一點買進。

他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他們的商業規則。《華爾街日報》是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強調。2006年,他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提出“成功領袖必備條件”,特別強調領袖必須善用知識:

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知識的創造與應用,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1958年初春,經營塑膠花已經為李嘉誠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但他看到塑膠花成行成市,預測到塑膠花市場空間有限,隻有難得的幾年黃金時間。

李嘉誠認為:“任何一種行業,如果有一窩蜂的趨勢,就會造成摧毀。沒有道理單單一個行業會永遠興旺下去,到某個時候,市場自然會飽和。 ”尤其是,當塑膠花成行成市之時,價格必然跌下來,其利潤自然少而又少。

這時,李嘉誠心裏頗不平靜,他在尋求新的發展。該從何處著手呢?李嘉誠苦苦思索著。

直到今天,李嘉誠一直保留這種習慣,隻要一有瞬間的投資靈感,他就牢牢抓住,決不讓它成為曆史的遺憾。

20世紀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經濟處於突飛猛進的時期。由於當時特殊的曆史條件和地理環境影響,彈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實的“東方之珠”。特殊的社會環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樣,成為投資者的天堂、冒險家的樂園。地域狹小、人口眾多的香港,一下子變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轉戰地產也許,李嘉誠應該在這個行業一心一意闖下去,將這個美稱繼續發揚光大,爭做世界塑膠業的泰鬥。李嘉誠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心中的藍圖,豈是塑膠花所能包容,生產塑膠花,隻是他賺錢的手段,是他基業的原始的資本積累。

據不完全統計,到 1958年年末,香港生產塑膠產品的廠家超過 380家,到1960年達 557家,1972年更達 3359家。在塑膠行業就業的人數,1960年占全部勞工的8.4%,1972年更達13.2%。

五顏六色的塑膠花開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塑膠機器的隆隆聲。

塑膠花的成功,滋長並堅定了他建立偉業的雄心。當然,他也不是草率擯棄塑膠業。在其後十餘年間,他在塑膠領域繼續處領先地位,為開創新事業積累了數以千萬元的資金。

李嘉誠不是好高騖遠之人,秉持一貫的腳踏實地,向既定的目標發展。他也不會魯莽行事,每一個重大舉措,都要經過長時期的深思熟慮,周密調查。除非機不待人的非常時期。

涉足地產,孕育心中有數月之久,塑膠花誘人的利潤為他的構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嘉誠以獨到的慧眼,洞察到地產的巨大潛質和廣闊的前景。香港工業化進程出人意料地急速擴展,業主奇貨可居,喜笑顏開,有恃無恐地趁勢提租。許多業主隻肯簽三至六個月的短期租約,用戶續租時,業主又獅子口大開,大幅加租。租戶隻能忍氣吞聲地麵對現實,李嘉誠亦然。

1963年,長江已晉身“塑膠花大王”,年營業額逾千萬。有了事業基礎的李嘉誠,頻頻出席社交場合,如在潮僑塑膠廠商會中,他就擔當副理事一職。出外考察後 ,亦在商會刊物上發表海外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