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2 / 3)

精明的西門?凱瑟克,焉能不知有條大鱷正盯緊港燈不放。他深深知道李嘉誠就是緊緊追怡和置地不放的一條可惡討厭、令人生畏的鱷魚。當然,西門 ?凱瑟克也正如鯨魚的胡須一樣,容易彎曲,更能予以絕地反擊。

西門?凱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權,同時又接下了前任留下的累累債務。麵對困局,西門絕對不是一個一籌莫展的人。

1984年,西門?凱瑟克出台“自救及償還貸款”一攬子計劃,即出售海外部分資產以及在港的非核心業務。這是置地為求自保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悲壯的壯士斷臂之舉。盡管西門?凱瑟克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把西門看作一個敗家子。如果還有哪怕是更下下策的招數,西門都不會考慮這一步。

使不得,但,又能奈何,前有追兵銀行,後有股東吵鬧,中有華資虎視眈眈。150億元的沉重債務壓得怡和顧此失彼,狼狽不堪。為港燈找買家,西門?凱瑟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初戀情人”李嘉誠。他知道在置地購入港燈不久,李嘉誠已經覬覦這隻肥肥白白的羔羊,將肥羔羊賣給李嘉誠,他憧憬能賣得好價錢,起碼,不會太慘。就算認輸,也輸得有麵子。他知道,李嘉誠不會把價壓得很低。

對白手興家的推銷員李嘉誠,西門此時要收起敵對情緒,硬著頭皮,全力做一個最好的推銷員。

幸運與智慧,孰輕孰重?李嘉誠對這個有所求的年輕人自然不會放過,對這個千載難逢的絕好時機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更不敢輕視自己麵前的這個高高瘦瘦目光炯炯的年輕人。他也早摸透了西門的“底”,知道他雖是英國貴族出身,作為凱瑟克家族後人,雖然喜好風花雪月,但是全身充滿了商業細胞,在生意場上熏染已久,絕對不是外行,既曾就讀於著名的伊頓公學、劍橋大學,也有力全心發展家族企業怡和集團,並對怡和集團之運作非常清楚。

知已知彼,西門心裏雖希望港燈能賣個高價,但也明白置地已到“棄車保帥”之苦境,肉在砧板上,隻能任由買家魚肉宰割。

怡和及置地主席西門?凱瑟克會主動與和黃接觸,但要價在每股 6.5至 6.6港元,比當時市價約高出 12%。李嘉誠看到事態一如預料,正向他所期待的方麵發展,遂還價以低於市值 13%收購。當時置地手上的港燈股份平均成本連同利息計算為每股 6.6港元,如以李嘉誠的還價,賬麵損失將超過 4億港元,因此有關談判再度擱置。

及至 1985年年初,置地的財政危機日深,怡和的幕後舵手、前主席亨利 ?凱瑟克遂親自從倫敦飛抵香港,會晤怡和高層,決定毫不猶豫拋售港燈。統攬怡和地產業務的置地自然是核心業務,置地的旗艦地位無論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欠債大戶。置地不保,怡和勢危。

彙豐銀行在商言商,逼債窮追不舍,沒有絲毫的憐憫同胞之意。債台高築的置地大班西門?凱瑟克不得不斷其一指——出售港燈減債。西洋人做生意,通常都很現實,很少會顧及麵子問題。置地不能不再次麵對來者不“善”的李嘉誠。

沒有選擇的餘地,隻好硬著頭皮主動打交道。

然而令西門?凱瑟克深感不解的是,這一年來,李嘉誠好像失去了對港燈的任何興趣,從未有過任何傾心的表示。對港燈不聞不問,視如陌路,似乎毫無雅興。難道他真的不想要這盞明亮的燈?難道落花有意,流水無心?難道李嘉誠改變初衷?移情別戀,對港燈不感興趣?抑或,老謀深算的李嘉誠別有所圖?難道李嘉誠胃口大到要將整個置地吞落肚皮?莫不是小李欲擒故縱?凱瑟克著急了,黃皮膚黑頭發的李嘉誠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藥?打的什麼小九九?李嘉誠欲擒故縱,使急不可耐的西門 ?凱瑟克如墜雲裏霧中,百思不得其解。李嘉誠猶如薑太公釣魚,穩坐釣魚台。

西門?凱瑟克終於按捺不住性子,沉不住氣了。畢竟,他還是太年輕了些。

按照老祖宗的話來說,太嫩了點兒。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身不由己。或者說,勢不由人。

中國人有句俗話,薑還是老的辣。李嘉誠是個不折不扣的老薑。

1985年 1月 21日傍晚七時,西門?凱瑟克主動派員前往李嘉誠辦公室,商議轉讓港燈股權問題。非我求蒙童,乃蒙童求於我。這一次是置地自己主動求上門來,送貨上門,正中李嘉誠下懷。一切都在李嘉誠的神機妙算之中。

真誠以待,凱瑟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出售港燈。虛晃一槍,李嘉誠避實就虛,欲拒還迎,質疑港燈。彼此之間,心照不宣。知彼知己,不言而喻。

由於港燈市價已上升,李嘉誠提出較市價低百分之十三的條件,且該次交易包括港燈的末期息。這一切,絕不是李嘉誠一手導演的空城計。勝負早已經揭曉。

港燈——這個英人長期把持的、握有專利權的厚利企業,終於被李嘉誠不動聲色收入囊中,易幟換主。

大約 16小時之後,李嘉誠決定拿出 29億港元現金收購置地持有的 34.6%的港燈股權。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天上午,李嘉誠在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陪同下,前往康樂大廈四十八樓怡和主席辦公室,與怡和方麵就收購港燈股份簽訂協議。結果李嘉誠通過和黃以 29億港元價格收購置地名下 34.6%香港電燈股權,每股作價為 6.4港元,僅是港燈市價的八成半。

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匆匆忙忙拍板此項大生意,足見李嘉誠早已成竹在胸,勝券在握。港燈搖身一變,由英資股過戶為李嘉誠的囊中之物。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想不到不足三年,李嘉誠便以和黃買起港燈,每股作價僅六元四角,比當日港燈的牌價七元四角五分大幅折讓一成三,置地可謂“連息都蝕”。對於一個盈利前景穩定可觀的企業,通常其收購都是溢價完成,李嘉誠居然能反其道而得之,折價收購,而且還是送貨上門。李嘉誠的韜略與功力由此可見一斑。

相信當時置地想起自己買入港燈的價格較市場價高出三成,三年時間卻要貶值四成出售,也會感歎自己“時運不濟”。

事實上,港燈在 80年代已經兩度易手,1982年年初香港仍未出現九七信心危機,怡和對香港的信心爆棚,故雖然當時股市和地產不景氣,怡和仍大舉投資香港。

1982年 4月,怡和便通過置地購入港燈的控製性股權,滿以為可以獨霸香港“武林”。

人算不如天算。豈料買入港燈僅短短三年,怡和便要被逼變賣產業,李嘉誠於是輕易嚐得甜頭。

鴻碩先生曾專門探討過李嘉誠的“幸運”,其書頗值得把玩。他在《巨富與世家》一書中提到:“1979年 10月 29日的《時代周刊》說李氏是天之驕子,這含有說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運之神眷顧的意思。英國人也有句話:‘一盎司的幸運勝過一磅的智慧。’從李氏的體驗,究竟幸運(或機會)與智慧(及眼光)對一個人的成就孰輕孰重呢?”

鴻碩先生接著發表宏論:“由此可見,李先生認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仍是自謙之詞,幸運也隻是一般人的錯覺。從李氏成功的過程看,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後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