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港燈,李嘉誠開出的是一張總值 29億元的支票。和黃當年以 29億港元現金收購港燈,當年被形容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交易”。後來,李嘉誠也承認,過往從未試過一次簽發一張如此大麵額的現金支票。交易達成,收購過程無“戰”發生,煙消霧散,買賣雙方都各得其所。
置地忍痛割愛,可以借此套現,紓緩債台高築的苦況。和黃順手牽羊,亦樂得執平貨,而且在前途危機出現時做巨額投資。既穩定了香港人心,又贏得了北京信任。更為和黃集團增添了一個贏利前景廣闊的業務。一石三鳥,何樂不為。
李嘉誠以行動投下香港信心一票,也令中、英、港政府刮目相看。有分析家指出李嘉誠購入港燈,亦是一項向北京示好的政治決定,因為在如此風雨飄搖之際以如此大手筆為香港未來投下信心一票,今後大可以大陸為媒,建立長遠的戰略關係。
李嘉誠對這個揣測極為不滿,他不單鄭重否認,且多次強調不會影響港燈的公司政策和決定,而港燈的任何商業決定亦絕不會以任何政治考慮為前提。
多少年後,有人懷疑能夠一次拿出這麼巨額的現金收購港燈的李嘉誠,可能會得到北京資助,甚至由此懷疑李嘉誠是共產黨員。李嘉誠聽罷也隻是哈哈大笑。試問,又有誰相信這一本身已足夠荒誕的質疑呢?“超人”就是“超人”。李嘉誠不愧是李嘉誠。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 31%以上的價格搶入港燈,現在李嘉誠掌舵的和黃以低於市價 13%的價格揀了置地的便宜,而且還是被人主動送上門。事實上,目前港燈每年的收益已經大大超過了當年李嘉誠所支付的收購價。
這正應驗了李嘉誠所說,自己去找生意,比較難,讓生意找上門,就比較容易做。以當時的市值計算,李嘉誠為和黃省下 4.5億港元。也就是說,李嘉誠三年內,以靜製動,不發一兵一卒,吃掉 4.5億港元的差價。和黃已完全控製港燈。
港燈易主同年(1985年)3月,包玉剛收購了大型英資洋行會德豐。此時,四大英資洋行中的兩家——和記黃埔、會德豐先後落入華資手中。怡和仍是最大英資洋行,但昔日風光不再,其屬下的九龍倉和港燈分別被華資兩大巨頭控製。四大戰役,徹底扭轉英資在港的優勢,這是香港曆史上劃時代的大事。李嘉誠、包玉剛聲名鵲起,引起全球商界的矚目。
置地是怡和的核心業務,雖然有不少華資財團,包括長實的李嘉誠垂涎,但萬萬賣不得,港燈呢?商聖李嘉誠愛你沒商量。
李嘉誠曾經說過,收購公司不是買古董,他並無非買不可的心理。“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他也坦承襄王早已有意。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著這個意念和沒有透徹研究港燈整間公司,試問又怎能在兩次會議內達成一項總值達到二十九億港元的現金交易呢?這就是李嘉誠收購成功後,向新聞界透露的心聲。
兩次會議,不見硝煙的戰爭,不見交鋒的抗衡,不見麵紅耳赤的爭論,也不見充滿敵意的沉默。甚或,不見商戰中的鉤心鬥角,爾虞我詐。曆時僅短短16小時,便成就了中英會談完結後第一宗劃時代的大規模的收購。
馬世民每每提起港燈收購,對李嘉誠都是發自內心的讚歎:“一共花了 16小時,其中,8小時是花在研究建議方麵。”
《孫子兵法》雲:“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園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收購港燈一蹴而就的關鍵,在於李嘉誠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勢”。
這次收購行動,有關的股票並沒有全日停牌,而是在中午十二時左右,買家和記黃埔,賣家置地和港燈自動要求四家交易所停止買賣。由於當時四家交易所各自為政,收到停牌的申請後,各自暫停交易的時間並不是完全一樣,故有部分投資者非常不滿,認為當局的決定不公平。也有一項消息指出,其中一個交易所的負責人接到消息後,先即時吩咐經紀在市場中掃貨,待掃貨完成後才中止有關交易。
港燈的收購行動並無對三隻股票帶來任何利好消息,或許是因為流傳收購的消息太久,和黃、置地和港燈在複牌後俱告下跌。況且,和黃以低價買入港燈,反給市場造成錯覺,當然難寄望市場有良好反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香港當時的悲慘的市場氣氛。
怡和西門“痛失愛子”賣子救母,等於送出一個大便宜,為進一步改善經濟狀況,他再將電話公司賣給英國大東電報局,至此他才算勉強化解了資金周轉的困局。
將數項非核心業務賣掉後,西門奮發圖強,重組怡置係,采取一係列的脫鉤行動。首先置地以配售形式減低持怡和股量,然後再將部分股權轉售給怡和證券,為解除怡置互控關係做準備。
1986年年尾,怡和宣布“動大手術”,重組怡和置地,成立怡策,與怡和證券合並。困擾了怡置係數年的收購危機漸行漸弱漸行漸遠。
整項 29億元的交易,和黃隻需向銀行借款 15億元,李嘉誠表示若市場環境平穩,和黃可在兩年內償還清欠債。
準備港燈收購行動一個多月後,李嘉誠接受一英文財經雜誌訪問,他強調港燈集團是“真正理想的投資對象”。首先港燈收入穩定,增長也正常。此外,港燈未來很可能成為國內另一間電力公司的顧問和計劃經理,甚至有機會與中國其他電力公司合資經營。
李嘉誠收購港燈,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燈的地盤。李嘉誠收購港燈後,想方設法將電廠遷往南丫島。李嘉誠運籌帷幄,獲得了兩處可用於發展大型屋村的地盤。
1988年 1月,全係長實、和黃、港燈、嘉宏四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油庫後,即宣布興建兩座大型屋村,並以八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李嘉誠又獲得了發展兩大屋村的地皮。兩大屋村最後盈利 100億港元。
雖然交易涉及 29億,李嘉誠卻付錢付得很“爽手”,由於和黃由 23日提前至 1日還款,以解置地燃眉之急,置地於是答應支付這提前 22天的利息,而2月 1日至 2月 23日間的不足一個月利息,已達 1200萬元,和黃也隻收三分之一計 400萬,其餘 800萬都退還給置地。李嘉誠此舉等於變相蝕了 800萬元,可是他的確覺得港燈很“便宜”,區區 800萬元蠅頭小利,已是微不足道,在所不計,不足掛齒。
當年置地購入港燈,向小股東交代這是一項長線投資,豈料不足三年港燈便待價而沽售部分股份。同樣在李嘉誠手上的港燈,易手後約半年便被配售。李嘉誠在 1985年 8月將港燈一成股權配售,集資 11億,仍緊控股港燈24%股權。
事隔半年,港燈的配售價為 8.2元,比李嘉誠的購入價 6.4元,激升近三成,這次配售行動令和黃額外得到 2.4億。當然,這次配售,多多少少引起港燈股民的不滿。好在,港燈在李嘉誠手中,為股民帶來了更大的收益,這點插曲也就不了了之。
市場揣測和黃亦用來減少銀行債務。不過也有人懷疑他在短短 6個月便將港燈股權讓售三分之一,似乎他和收購時所做長線投資的承諾相違。今時今日人們才後知後覺,李嘉誠其實是趁當時的地產低潮期開始集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