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1)(2 / 3)

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主體作用於客體的多重關係(比如實踐關係、認識關係、價值關係、審美關係)中所表現出來的物質方麵和精神方麵的屬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

主體性是以人的獨立與自由為前提的,主體性意味著,人從異己的、依附的和受壓製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獨立地和自由地確定自己的價值目標,獨立地和自由地進行判斷、評價和選擇;意味著人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獲得使存在由自在而自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主體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主體也相應凸顯不同側麵和不同程度的主體性:

根據主體的不同,主體可以有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和人類主體四種形式,人的主體性相應地可以分為個人主體性、集團主體性、社會主體性和人類主體性四種。由於集團、社會和人類概念的確立在某種意義上是以個體為參照的,與個體相比均可視為群體,因而主體性也可以簡單地分為個體主體性和群體主體性兩種類型。

根據客體不同,主體從各自的需要出發,運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對不同的客體進行認識和改造,從而表現出不同內容的主體性:當主體同客觀存在的外部事物發生相互關係時,主體性便表現為對自然的認識、利用、改造的能力和特性;當主體同其他主體發生相互關係時,主體性就表現為對社會交往、協調、共處的能力和特性;當主體與自身發生相互關係時,主體性則表現為對自我的調節、控製、激勵的能力和特性。

對主體的關注和對主體性的肯定,超越了人的動物本性,實質上是對人的作為人的生存的一種界定和肯定,同時它又不僅限於劃定“人之所以為人”的前提並描述其狀態,其根本指向是“如何為人”與“如何更好地為人”,其最終目的是推進和達致人生存的優化與進步。這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理想的、不斷進步的認識與實踐過程。

確立主體地位、發揮主體性對於人來說,既有本體論的意義,也是生產生活實踐的需要。從本體論角度而言,“人本身就是目的”,主體的確立過程,正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的過程,發揮主體性的過程,正是人呈現其類的規定性,展開和完善自我,實現其生存價值的過程;從實踐的需要出發,有助於確立主體地位、發揮主體性的意識和行為,也有助於主體開展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換句話說,隻有合乎目的、合乎規律的創造性活動,才能確立人作為主體的地位,展現其主體性。這樣,主體與主體性既是一種自主性、創造性生存的結果,對它們的重視和呼喚也意味著對生存生活的自覺、自主、能動、創造的要求和履踐。

同時,確立主體地位、發揮主體性不僅是個人生存的需要,也是個人贏得社會認同、實現社會價值的需要。主體性中所包含的自覺、自主、能動、創造等內涵和品質,無論從精神意識層麵還是現實實踐層麵,無疑都會增強個體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提升個體的生存生活品質。從普遍的意義上說,社會正是由這樣的一個個個體構成的,由主體構成的社會主體肯定和鼓勵個體主體發揮其主體性。在日常生活中,成功人士恰恰是那些發揮了主體性、實現主體價值的人,他們也因此受到他人和整個社會的肯定和尊重。

反之,對主體的漠視、主體自身的迷失以及在實踐過程中主體性的缺失,是人的生存的異化和退化。

二、傳播主體及其主體性

大眾傳播本身就是人類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它一方麵彙集信息(客觀意義上),反映人的生存環境(自然與社會),作用於人的認知;一方麵又彙集意見、傳播輿論,展示人們的觀點和需求,整合意見,協調行動。大眾傳播是現時代人們協調關係、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