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之所以拈出“生命活力”來,是因為它既和主體生存和主體性實現有內在的聯係,同時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方麵,強調生命活力,並不意味著我們把人從主體的位置上倒退回生命衝動的層麵上,而正是由於它與主體及主體性之間存在著必然聯係。
生命活力是主體生存的明證,沒有活力的生存,談不上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稱不上是主體的生存。“生命力與由它賦予力量的生命物是相互關聯的。人的生命力不能被看做是與中世紀哲學家稱為‘意圖性’無關的東西,即不能被看做是與意義無關的東西。人的生命力與他的意圖性同樣偉大;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這一點使人成為所有存在物中最富於生命力的存在物。他能超越在任何方向上被給定的任何境況,而他所具有的可能性驅使他去創造高於他自己的存在。生命力是這樣一種力量,它使人超越自己而又不失去自己。—個存在物超越自身的力量愈大,它所具有的生命力就愈強。技術創造的世界,就是人的生命力、人對動物無限優越性的最突出表現。唯有人有完全的生命力,因為唯有他有完全的意圖性”。生命活力又是主體實現主體性後的豐收碩果,自由自覺、主動積極、創造發展的主體活動,必然使主體充滿生機與活力,實現生命質量的提高,並為生存的進一步優化提供可能。充盈的生命活力既是主體實現主體性的強大動力,又是主體實現主體性的目的和必然結果。
對主體與主體性的忽視,直接導致了主體生命活力的衰弱、枯萎與喪失。反之,生命活力的有無和充盈程度,直接反映了主體的生存狀態和生存質量,也是評價主體主體性實現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另一方麵,生命活力的內涵與指向與主體性的內涵和指向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差異,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主體性思想的超越。
生命活力作為一種現實(已經存在的和正在發生的,靜態的和動態的)和可能(活動的直接結果和生存的可預見的發展),顯現在主體的生存狀態、主體的生存活動及其結果、主體的生存發展這一完整的主體生存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具備生命活力的生存狀態表現為一種豐富、充盈、生機盎然、積極向上的生存現實;充滿生命活力的生命活動是一種主動、積極、富於生發力的創造性活動;富於生命活力的主體發展則一方麵從生命活動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反映著主體生存的無限活力,一方麵不斷積聚著生命優化的可能性,推動主體走向發展進步。這樣,生命活力既體現在主體的生存現狀中,表現為融彙著過去的現在,又體現在指向未來的生存活動中,融彙成為一個貫穿過去、現在與將來、不斷走向進步的生命之流。生命意識、生命激情、生命追求則熔鑄於其中。這是一個內涵豐富、立體係統、直觀生動的概念和範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鳶飛魚躍”,聽到生命之河流淌的聲音,感受到漫溢在宇宙間的勃勃的生機,體驗到生之豐足與快意!
相對於生命活力豐富、立體、直觀的內涵,主體性則顯得概括了些,它抽取的是生命的“質”,構建的是生命的“骨骼”,突出人的生存的層次,維護人生的尊嚴;而生命活力展現的是生命的“在”,還包含生命的“血肉”,突出人的生存的豐滿,呈現人生的力與美。換句話說,主體性是以人的方式生存的結果,生命活力則是以人的方式生存本身。麵對一個自我實現、充分發展的主體,我們可以說,“他活得像一個主體,在生存中他發展著他的主體性”,我們也可以說,“他像一個主體一樣活,在生存中他發揮著他的主體性”。
如同中西思想的差異一樣,主體性散發著理性的光輝,生命活力則充盈著生命的躍動。
相較而言,生命活力有著更顯明的“生命取向”,更注重生存現實本身,更關注生存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