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5)(3 / 3)

(二)有聲語言創作的“精氣神”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不僅要傳遞信息,還要表情達意,更應言誌傳神。積極的傳播狀態,不僅在於信息的有效送達,不僅在於創作主體的願望、心態、情緒、情感能不能釋放、能不能抒發,還要看能不能透過形式現出神采來。這神采,源自於有聲語言創作的“精氣神”。

我們認為,在有聲語言大眾傳播中,“精氣神”一方麵涉及主體精神、個性和風格,是指由傳播主體的意誌品質、氣質個性而外顯出來的主體的精神麵貌;一方麵是指特定的語言組合和話語展開方式,重在話語表達之中的整體態勢和力感。

首先,主體的精神麵貌。在有聲語言大眾傳播中,主體的精神境界、個性氣質不僅給有聲語言作品以獨特的麵貌,更賦予有聲語言以具體、鮮活的生命感。這種生命感以傳播主體為核心,把傳播意圖、傳播內容、語言表達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富於感染力的“人化”的傳播整體。

所謂“氣盛言宜”,盡管傳播主體在大眾傳播中不可能展現完全的自我,但是主體的缺席同樣是有害的。事實上,傳播主體的性格氣質、意誌品質、精神境界、價值追求、審美理想不可能總是隱沒在傳播的背後,其中與大眾傳播契合的部分或有益於大眾傳播的部分總會呈現在傳播之中,成為傳播主體有聲語言創作的內在基礎。其與傳播主體的內在和諧,更是有助於有聲語言創作在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情況下進入自如和自由的狀態。

主體的精神麵貌還展現在主體的體態、神情上。我們知道,語言可以重複,神情不能重複,態勢可以模仿,韻味不能模仿。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對人的氣質、精神就有較高的要求,常用“風發飆拂”、“踔厲風發”來形容一個人意氣昂揚、精神奮發的精神麵貌,用“風神秀徹”、“風神雋爽”來形容一個人誌氣充盈、人性超舉的性情才識,認為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反映著他的品格和修養,體現著他的生存格調和生命活力。在傳播中,有人眼神呆滯、空無一物,有人眼神淩亂、內心遊走,有人消極鬆懈、姿態隨意,都給人以精神萎靡、心不在焉的感覺,雖然也開口說話,也舉手投足,但卻缺乏幾分生氣。而那思索的、關注的、關切的、感受的、交流的、尊重的、體貼的眼神和姿態,則形成了感人的魅力,賦予有聲語言創作以飽滿的精神麵貌和掩飾不住的活力。

其次,表達中的態勢和力感。如同上麵談到的創作願望一樣,“精氣神”也不是隻停留於傳播主體內心深處的心理層麵的東西,而是“形之於外”,能被人所感知到的,它不是脫離了表達的思維活動或內部情感,而就是表達本身,體現在表達中的態勢和力感上。有聲語言創作中形成的表達的整體態勢,融注著傳播主體的精神狀態和傳播追求,有聲語言創作的力量和力度,摹寫和反映著傳播主體的心態和時代的節奏。蒲震元認為,氣勢是“生命的動象與動勢”,“氣勢美的實質,則是一種生命中蘊含的氣力、力度、節奏”,表達中的態勢和力感也形成了這樣一種氣勢,體現著傳播主體生命的存在感和創造力。沒有這種態勢和力度,有聲語言創作就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應有的力量。

透過“精氣神”,傳播者“表明了”自己的主體身份,他不再僅僅是大眾傳播的一個環節甚至一種工具,而是具體、真實的主體存在,是有著個人意誌、個性特色、獨立人格的主體,不僅大眾傳播賦予他傳播的力量,他的存在也賦予大眾傳播以生命的氣息。他創造性的工作將大眾傳播從一個物理過程轉化成一個主體間交往的過程,把一個“信息場”轉化成為血肉豐滿、具體可感、值得信賴和可以親近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