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6)(1 / 3)

二、高超的語言功力

“語言功力包括觀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現力、調控力、鑒賞力。語言主體的創作覺悟、語言主體的創作態度、科學的創作觀念、正確的創作道路、用氣發聲、吐字歸音、思想情感的表現方法、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律、藝術個性的聲音彈性……都彙聚其中,概莫能外”。可見,語言功力不隻是語言的功力,而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在語言創作中的係統體現。

內行的播音主持工作者對同行的有聲語言創作的最高評價是“他在創作中特別自由”!這自由,表現為一種創作的自由狀態,就是蘇軾所說的,“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裏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止,如是而已矣”;達到了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如同“庖丁解牛”所描述的,“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擁有一種意態豐滿又自然平易的韻味,就像拉裏·金做到的那樣,“在拉裏·金麵前,仿佛沒有什麼攝像機鏡頭,他說的是他想說的,而非刻意要向觀眾傳達什麼;他問的是他想要問的,也非刻意要讓觀眾知道什麼”。

同時,這自由,也還要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也還是主體在創作中“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的結果;這平易,也是經過千錘百煉、努力為之而複歸的“自然”。因此,有聲語言創作的自由是傳播主體把傳播意圖、自己心中的內在感受通過高度嫻熟的技巧自由無礙地表達出來,有效地實現傳播目的的一種表達境界。它使創作者擁有了主動性和控製力,集中體現了創作者在創作中強大的駕馭能力、高超的表達技巧、自如的傳播狀態,展現了創作者強烈的主體意識和高超的創造力,使有聲語言傳播充滿盎然生機。

在創作自由實現的路徑中,存在這樣的脈絡,即語言功力——創作中的主體性——創作自由。高超的語言功力使傳播主體擁有豐富的傳播手段,使傳播主體能夠隨時找到“得心應手”的方法,自如地進行合乎目的的表達,在創作中處於“遊刃有餘”的主導地位和自由狀態,幫助傳播主體實現傳播中的主體性,並最終達致創作的總體自由。可見,創作自由離不開語言功力這一基礎,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也有賴於語言功力所形成的創造力。雖然純熟的語言功力足以達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如境界,但是,舍卻語言功力,無以談創作中的主體性,無以談創作的自由,無以談有聲語言作品的生命活力。

三、富於意趣的語言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不是信息流動的物理過程,它的兩端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豐富的情感和足夠的智慧。傳播主體對於自己傳播的內容有著或隱或顯的理解、認識、態度、情感、傾向,它們通過語言、神態或直接表達出來或間接流露出來;接受主體本身就是帶著需要和期待進入大眾傳播的,並會隨著接觸頻率的增加,介入程度也愈來愈深,需求也隨之發生著變化,從較為功利的和“旁觀似的”信息獲取,逐漸過渡到情感的需要和智慧的投入。這樣,在傳受之間起紐帶作用的,就不隻是信息自己了,還有感性和理性的歡愉。因此,有聲語言創作不僅要傳達意義,還要表現“意趣”。

“趣”是意旨、旨趣的意思,“趣”還包含感興的意思。其中,“感”是感知、感動;“興”則是“直承‘感’而來的主體的發抒行為……以及這種發抒行為帶來的精神悅樂”,“‘感興’不是一種簡單的、被動的感受……(而)是人的精神在總體上所起的一種感發、興發,是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升騰洋溢……”“意趣”就是在意義及意義傳遞基礎上所形成的意義感興。

“趣”是雙向的,在表現者一方,“趣”是吸引力、感染力、激發力;在接受者一方,“趣”是充滿期待,有所領悟、有所感發、有所得益。“趣”形成了有聲語言傳播的魅力,使主體間的精神世界產生了聯係、呼應和共鳴。使接受者不再冷眼旁觀,而是充滿熱情地積極參與(這熱情不都是快樂,而是一種對形成共識、促進理解、分享體驗和情感的參與感、融入感、迫切感),真正進入傳播之中。“趣”改變了傳受雙方的心理和期待,使他們成為積極的、熱情的、清醒的、思考著的、活力四射的主體。

“趣”可以“興”,可以“省”。“興”是“興人之情”,是興發、感染、感動;“省”是“省人以理”,是認識、提點、省悟。“意趣”主要包括情趣與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