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6)(2 / 3)

(一)情趣

“情趣”是情感方麵的興發和旨趣。古人說得好:“凡聲,其出於情也信,然後其入拔人之心也厚。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舀如也斯奮。”作為人類共有的稟性,情感具有共通性,本身就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嚴格來說,沒有脫離感情的語言表達,哪怕是冷淡、消極到了極致,也是一種情緒、態度的表現。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表達都富有情趣。

情趣首先來自於情感的明確、清晰、自然、真切。我們借用王國維的“不隔”來形容它。王國維所說的“隔”與“不隔”主要是就情與景的描寫和抒發而言的,在他那裏所謂的“隔”,決不是單純指觀看不清楚、描寫不清晰、意象模糊,或是細節不真實,而是達不到“語語都在目前”、能夠直抒胸臆的境界。有聲語言創作中的“不隔”與此相似,主要指——情感真切。沒有矯揉造作之態、虛假偽飾之心;直指人心。脫離了瑣碎冗繁、平庸俗套的層次,使人“放心”接受、“會心”開懷。

情趣還表現在情感的感受、融洽、興發上。情趣之中有思考但卻不同於冷靜的反思,而是在表達中找到了和自我感情的相容點,找到了興趣點和興奮點。不管是熱情、快樂,還是平靜、溫和,不管是感動、傷懷,還是率性、戲謔,都讓人融入其中,傳受主體之間處於一種友善、融洽、親近的關係中,在富有情趣的語言的感發下,接受主體受到感染甚至被鼓動、鼓舞,情緒被調動起來、興奮起來,感情處於一種積極的被激發狀態,並在共鳴中得到豐富,在宣泄中得到淨化。

情趣還有一個趣味問題。我們所說的情趣是健康的、有益的情趣。低級的趣味,哪怕讓人心旌搖蕩,幾欲“不能自持”,也不過是刺激而已,遠稱不上是有情趣。濫情煽情、迎合媚悅、油腔滑調、調侃過多、“假天真”等要麼不入“情趣”的“堂室”,要麼是一種低級的趣味,需要我們警惕和抵製。

(二)理趣

“理趣”是認知方麵的省察和旨趣。因為是有備而來,並且掌握著話語的主動權,隻要完成傳播,有聲語言創作總會給受者帶來一些新的信息,對所涉及的問題或顯或隱地發表看法、進行評價,對接受者的認識和判斷施加影響、提出建議、進行同化。但是不是所有的道理都讓人心領神會,不是所有的說服和建議都深入人心。隻有富含理趣的話語,才能“發乎理、入乎情”。

理趣來自於道理的生動性、具體性。道理不是抽象的概念,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說的就是普通的事物之中也蘊含著極普遍的道理。講說道理,自然可以邏輯嚴密、詳細準確,但也要視場合、對象而定。大眾傳播中不能充斥著生硬的說教和邏輯的推演。動機的良好、立場的正確自然有其價值,卻不一定有穿透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接受的過程,是道理的展開與內化的過程,分析要透徹,提點要到位,語言要精到貼切,總是有精妙的表述,話語中充滿智慧的閃光,總給人深刻的穎悟。隻有生動具體、深入淺出,才能使受眾便於接受、樂於接受。

寓情於理。如同“情”之中不可能無“理”,“理”也不隻是思維的事情,隻作用於人的理性,“理”之中也要有“情”。說服別人不是隻有“掰開了揉碎了”般的“苦口婆心”,或者“恨不得要掏出心窩子”似的“耳提麵命”這一條路徑,寓情於理,以情感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趣”之於理,至關重要,有之則靈動活現,無之則呆板幹癟、枯燥乏味。大話、套話,賣弄才學,不但毫無生趣,而且“無理”之極!在有聲語言創作實踐中,常常有一些播音主持工作者,一講道理就滿嘴的官話、空話、套話,還覺得自己是“高屋建瓴”、“理論水平高”。說到農民致富了,生活改善了,觀念進步了,希望政府進一步支持,期望未來獲得更大的發展,就用“富而思源、富而進取”這樣的套話一句概括,把艱辛的勞作、不屈的追求、美好的願望中那些生動鮮活、具體可感的東西一概舍去,表麵上看似簡練概括、政策水平高,實際上內涵模糊、脫離生活,僵化無力、無所用心,令人生厭。

話語表達從信息共享、認知共識到愉悅共鳴有著不同的層麵,“意趣”有助於傳受主體間實現信息的共享、達成認知的共識,有助於實現愉悅共鳴,它強化了有聲語言創作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四、傳播個性及其辨析

在主體的生存中,個性是極其重要的。個性意味著特點、差異,意味著自我。個性是人葆有自我、擁有生命活力的表現。沒有個性,生命的花朵就不會擁有自己的那份燦爛,就不會塑造自己特有的生命景觀。獨特的心靈體驗、獨辟的思想道路、獨到的見解、獨具特色的表達……正是各種獨具個性的創造性活動才創造出了氣韻生動的人類文化景觀。在某種意義上,人的個性化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升華和自我超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