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7)(2 / 3)

創新的基本內涵:

創新的當下性內涵。任何創新都要立足於現在,去應對此時此地的情境。此時此地的特殊性使得我們既不能簡單地照搬過去的經驗,也不可能在當下的情景中運用過去的技術,而是要求我們能夠靈活、恰當、有效地去應對突然呈現的此時此地的情景。在創新中,過去的經驗和技術成為一種積澱和資源,已有的成例和範式成為一種參照和起點,而當下問題的有效應對和解決則是重心。

創新的突破性內涵。創新在實踐活動上表現為開拓性,它不是重複過去的實踐活動,創新實踐最突出的特點是打破舊的傳統、舊的習慣、舊的觀念和舊的做法,其核心是“新”,它或者表現為事物的結構、性能的重構,或者是形式和手段的革新,或者是內容的豐富、完善,或者是同一方式、手段在不同領域內實現的效益轉化、增值。在現實實踐中,創新並不是處處著力,往往是某一點的突破產生創新效應,進而帶動事物的全麵提升。

創新的批判性內涵。創新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馬克思語),不滿是創新的動力,有時甚至是必要條件,創新其實是一個不滿、質疑(提出問題)、解答(解決問題)、推進的過程。所謂“不破不立”,不發現問題就無從進步,不試圖解決問題就沒有創新。批判既存在於對當下情境中事物的現存性狀、格局、樣態的不滿之中,表現為對外部環境的改造欲求,也存在於對自我的當前境況、心態、行為的不滿之中,表現為超越自我的願望。批判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它要求創造者既要敢於直麵環境,也要敢於反省自我。

創新的相對性內涵。我們已經說過,創新的意涵相對廣闊,既包括“哥白尼式”的革命性創造,這種創造常常有著“石破天驚”般的影響,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也包括“欣欣然有所得”式的新意展示和感受,如同王羲之所說的“萬物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這時的創新則表現為一種驚奇、興趣和發現。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既存在著規劃式的創新,也存在著“感興式”的創新。規劃式的創新側重於觀念的、概念的創新或重大事物的創造,具有強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它需要行為主體對所處的環境、所麵對的事物有全麵的認識,對創新目標有明確的方向,自身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並需要縝密的思考、規劃和持之以恒的堅持,方能實現;“感者,動人心也”(許慎:《說文解字》),“興者,有感之辭也”(摯虞:《文章流別論》),感興式的創新指的是行為主體處於敏感狀態,感於情境(見聞),有所觸動(思與議)而行於言。感興式的創新是一種情境式創新,往往表現為語言的創新,它所需要的更多的是情感、意向。在這種創新中,行為主體要善於感受環境,善於把握自我及相關主體的情感、情緒,追求言語行為與環境的協調性和與目的的一致性。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創新在外在表現上是一種感興式的創新,其根本目的則是實現一種規劃式的創新,即生命活力的實現。

(二)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創造性

在廣播電視傳播實踐中,有人創造性地主持,有人模仿性地主持,有人被推動著主持。創造性的有無和程度如何,體現了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品格和境界,反映和決定著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生命活力的豐盈和枯竭的狀況。

對於有聲語言大眾傳播來說,一方麵,創造是主體的標誌,也是主體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麵,在這個前提下,它也是傳受雙方的需要,從而有利於傳播的實現。創造既是主體生命活力的體現,也有助於主體生命活力的實現,是傳播主體生命活力的積極結果,也是有聲語言大眾傳播內在生命力的典型表現。因此,創造就成為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

一般來說,創造是新的內容或形式、新的結構或功能的生成。但是“新”是相對的,發明是“新”,發現也是“新”。在我們的生活中,“新”不一定意味著一個全然不同於現實的事物的誕生,恰恰是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我們能夠發現最不平常之處。世界中人類所未知的東西於我們是“新”,他人的生存(生活狀態、思想狀態)於我們是“新”,自我身上未曾察覺的東西(優點、缺點,尤其是價值)於我們也是“新”,而他人於我之“新”反襯、觸動或喚起了自我身上的未知的有價值的東西則是更為常見、更為內在的“新”。“新”不是“天外來客”,它就在我們身邊,需要我們以敏感、熱情和智慧去感受它、發現它、創造它。因此,創新既是挖掘、尋找、追求、創造,需要外在於我的新的事物的出現;創新也是新鮮、驚奇、感觸、感動,需要內在心靈的敏感而活躍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