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7)(3 / 3)

在有聲語言大眾傳播之中,“新”本身不是目的,我們不是為了創新而進行大眾傳播的,而是通過大眾傳播,我們發掘出生活之深、之新,滿足了主體的內在需要,找到了某一最佳的表達方式。創新就是發現事物被隱藏或被忽視的規律及與其相一致的表現形式。

創造在當前大眾傳播中的當務之急是反定勢。

首先要指出的是,我們這裏的定勢不同於心理學意義上的定勢,心理學意義上的定勢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對人的選擇性注意和心理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所說的定勢主要是語言學意義上的,它主要指話語主體受已有的特定語言樣式的影響或自我經驗的製約,形成的話語表達上的重複性或程序化。主體活動中的重複性及其內含的固定程序,如果泛化為一種保守的行為模式,就會阻礙創造性思維和實踐,妨礙人的個性的發展。

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定勢多表現為語辭上的套話連篇、語氣上的呆板生硬、手法上的千篇一律、心態上的無動於衷、狀態上的僵化消極……輕車熟路、以不變應萬變都是典型的心理定勢、表達定勢。

形成定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有認識上的原因,一些傳播主體對播音主持理論和實踐有誤解,並先入為主,導致走向歧途。也有主觀的因素。有的定勢的形成有傳播者自身惰性的因素,也可能是慣性使然。先說惰性,一些播音主持工作者,基本上能完成任務,但是對於創新缺乏熱情,有的人忙於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情,有的人則覺得這樣已經對得起自己所領到的薪酬,總之就是維持現狀、得過且過;再說慣性,有的人一開始做得不錯,得到了一定的認可,於是對當前的狀態心滿意足、不求“更上一層樓”,以為以此“禦敵”,可以無往而不利,“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不知不覺間“不進則退”,積極的狀態逐漸演變成維持現狀,並進一步演變成消極怠惰。由著慣性發展下去,慣性也就成為惰性,對成功的滿足也就成了創新的“包袱”。對這樣的人來說,馬斯洛的話也許真如醍醐灌頂,“對現實世界的良好順應,意味著人的割裂,意味著這個人把他的後背對著他的自我,因為它是危險的。……這樣做他的損失太大了,因為這些底蘊也是它的一切歡樂、熱愛和能力的源泉;而且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它們也是創造的源泉。為了保護自己而不去反對自我內部的地獄,結果也就把自己同自我內部的天堂割裂開了。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就成了平庸的、密閉的、僵硬的、淡漠的、拘束的、謹小慎微的人,成了不會笑、不會歡樂和愛的人,成了愚笨的、依賴他人的、幼稚的人了。他的想象,他的直覺,他的溫暖,他的富於感情,全部逐漸被扼殺或被歪曲了”。一味適應現實、維持現狀,表麵上省力、省心,也不必忍受必須麵對自我、超越自我的痛苦,但是惰性、慣性在“保護自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同時,也會讓自我日趨平庸,喪失想象力和創造力,失去生命的活力。

在有聲語言大眾傳播中,關切是創新的前提和直接誘因。關切是主體對環境和事物的現狀進行主動、深入的考察、探究和評估,在與理想目標的比較中發現差距,並在進一步的實踐中力求完善的態度及活動。關切的要義是負責任、有追求、有熱情、想辦法。關切首先表現在對受眾真正需求的了解和把握上,隻有真正知道受眾之所需,才可能找到滿足受眾需求的合適內容。關切還表現在對表現形式的考察、揣摩和選優上,知道了受眾之所需,還要找到與內容相適切的表現形式。關切意味著敏感的覺知、向上的追求、積極的探索,因而也是創新的先決因素和直接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