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無善無惡心之體——陽明心學的世界觀(2)(1 / 3)

可王陽明對此有極大的質疑:求索來的道理,真的適合自己嗎?縱然格出“理”來,我心能接受嗎?難道真要我去吃動物,甚至吃人,而且還自然而然?

王陽明搖頭歎息,心力交瘁,幾乎精神錯亂。突然有一天,他在恍惚的睡夢中突然驚醒,如魔鬼附體一樣尖叫起來:“啊,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心以外沒有‘物’。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之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勝私複理,使得我們的‘良知’沒有被遮蔽,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說完這段話,王陽明頓時覺得胸中異常暢快,如浩瀚的宇宙,無一絲塵埃。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這八個字如同神秘咒語,道破天機!

實際上,陽明心學是對朱熹理學的撥亂反正,它掀翻理學這座大山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對“格物致知”的重新詮釋。

“格物致知”是理學第一經典《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八目”的基石,是中華儒家哲學的起腳處,悟透它就等於找到了修齊治平的天梯。

王陽明覺得,朱熹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大錯特錯。

他的理解是,“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就是意念所在處。

所謂“格物”,就是在事上正心之不正。比如我要吃飯,“要”是意念,“吃飯”就是一事。“格物”就是在吃飯這件事上矯正心之不正,其實就是要自己有個正確的吃飯念頭!

王陽明在龍場的絕境中生存下來就是一事,“格物”就是在絕境中生存這件事上矯正心之不正。因為心上有良知,良知是無善無惡的,所以良知不可能不正,我們真正要“正”的是那個“意”,也就是“念頭”。

麵對絕境,王陽明有兩種念頭:一是悲觀絕望要死要活,二是樂觀勇敢積極麵對。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所以它會告訴你,第一個念頭是錯的,第二個念頭是正確的,你要把第一個念頭矯正過來,保持第二個念頭。

那麼“致知”呢?王陽明說,“致”是實現的意思,“知”則是良知。

如此一來,“格物致知”就是,在事上正念頭而實現良知。回到王陽明身上則是:他在龍場絕境中生存這件事上正了念頭,從而實現了良知。

這是個正循環:靠良知的指引在絕境生存這件事上正了念頭,正確的念頭反過來又實現、呼應、光明了良知。由於它是正循環,所以“格物致知”又可以稱作“致知格物”,即是:

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所以,心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