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良知,沒有良知就不成為人心,人也就不是人了。
確切地說,良知是人存在的根本依據,自然也是萬物存在的根本依據,所以“草木瓦石沒有人的良知,就不能為草木瓦石;天地若沒有人的良知,也就不能為天地”。
也就是說,是我們用良知為草木瓦石、為天地命名的,我們“發現”“創造”了草木瓦石、天地。如果沒有我的主觀介入,它們就不能成為草木瓦石、天地。
換句話說,“心”不但是宇宙萬物的主人翁,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同時還是一種強大的意誌,能創造出整個人文世界。王陽明承認,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這個世界應該什麼樣子,是由我心來決定的。有的人的世界黑暗無邊,有的人的世界光明燦爛,這都是拜我們那個宇宙萬物的主人翁的心一手所賜。
王陽明說“心即理”,實際上是號召人們以積極的人生態度、生命意識去麵對世界、創造世界。同時又告訴人們,既然真的世界就在我心中,所以那個所謂的物質世界就是虛幻的,我們千萬不可被它所遮蔽、所改造,而忘卻、淪喪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真諦。
心既然如此神通廣大,是宇宙萬物的主人翁,所有的一切都在它控製之下,那心外還能有什麼呢?你不是不能去心外求索,而是根本就沒有心外這個地方!
他的弟子徐愛對“心即理”很迷惑,問王陽明:“一切道理、規則隻從心中尋求,大概不能窮盡天下所有的事理。”王陽明斬釘截鐵道:“心即理。天下難道有心外之理乎?”
徐愛舉了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愛,其間有許多道理存在,恐怕應該通過讀書和向高手請問,才能知道‘孝’‘忠’‘信’‘仁’這些道理吧。”
王陽明解釋道:“侍父,不是從父親那裏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從君主那裏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從朋友和百姓那裏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隻在你心中。心即理!沒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強加一點一滴。用這顆真誠的心,表現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現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現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隻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如果按你所說,這些道理在外麵,那你的父親去世了,你還明白‘孝’的道理嗎?”
徐愛點頭:“明白。”
王陽明笑了:“那就對了,你父親不在了,你卻還知道‘孝’的道理,說明這個道理不在外部你父親身上,而在你心裏。”
你如果沒有孝的心,你的父親對你而言是不存在的,所謂心外的父親隻是良知被遮蔽的人的看法。
當你良知光明時,根本就沒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物,因為你和客觀事物發生感應後,它就成了你心內的一部分。你必能以“理”相待!
三、善惡隻是一物
有弟子向王陽明請教善惡。王陽明道:“善惡隻是一物。”
弟子大惑不解,問王陽明:“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謂隻一物?”
王陽明回答:“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所以,善惡隻是一物。”西方哲學家羅素也說,善惡如同一條路的上坡下坡,本質仍是那條路,其實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