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此心光明,內聖外王(1)(2 / 3)

站在民意的角度,這樣做是逆情悖理,站在官方立場,我也是為你們著想,民變可不是鬧著玩的。對於強行征稅這件事,我於心不忍,客觀條件也不允許。如果你們認為我無法勝任這份工作,我可以辭職。”

這番話有理有據,他的上級悚然,立即同意王陽明的主張,減輕賦稅。

廬陵百姓向王陽明獻上鮮花和掌聲,王陽明隨機而動道:“你們打官司,我不反對。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理應奮起反抗。但你們的狀紙太職業化了,你們問自己的良知,打官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炫耀文采,不是嘩眾取寵,而是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權益。古人雲,‘辭達而已。’三言兩語能說清的事就別長篇大論。今後你們告狀,要遵守以下幾點:首先,一次隻能上訴一件事;其次,內容不得超過兩行,每行不得超過三十字;最後,你認為和對方可以解決的事,就不要來告狀。如果有違反這三條的,我不但不受理,還要給予相應的罰款。”

百姓們唏噓不已,王陽明趁熱打鐵,喚醒他們的良知。針對當時瘟疫橫行的現實,王陽明寫了篇感人肺腑的布告。他說:“雖然是天災,不可避免,也不能違抗,所以我們要適應它,並且在適應它時懂得點人生大道理。你們怕傳染,所以就把得了病的親人拋棄,表麵上看,他們是因瘟疫而死,實際上是因為你們的拋棄而死。瘟疫並不可怕,通過正確的方法可以控製,可怕的是人心,一旦你們的心被恐懼侵襲,就會讓你們做出沒有天理的事來,這是逆天啊!我現在為你們指明一條消滅瘟疫的道路,那就是用你們的心。你們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不必去外麵尋求任何東西,隻要讓你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萬事大吉。”

不過,王陽明也承認,道德雖然是每個人自己的問題,可有些人的道德被多年的俗氣汙染,已不能自動自發地流露,所以必須要樹立道德楷模,讓道德楷模喚醒他們內心正要睡死過去的善良。

他的辦法是老辦法,但能解決新問題的辦法大都是老辦法。他恢複了朱元璋時代的早已名存實亡的申明亭和旌善亭的“兩亭”製度,要求廬陵縣所管轄的各鄉村都要設立這“兩亭”。旌善亭是光榮榜:凡是熱心於公益事業和樂於助人者,為國家和地方作了貢獻的人,在該亭張榜表彰,樹立榜樣——這是存天理;申明亭是黑榜:凡是當地的偷盜者、鬥毆者或被官府定罪的,名字都在此亭中公布,目的是警戒他人——這是去人欲。

工作即修行,在王陽明看來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盡量進入“四和”境界。所謂“四和”就是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與己和。

與天地和,就是萬物一體之仁,做官時,要把百姓當作自己的一部分;與人和,則是處理好自己與上級、下級的關係;與己和,就是聽從良知的命令來行事。

豈止是官場,但凡是工作場所,都是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時機越好。號稱吃透陽明心學的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說,在工作中修行,就是努力工作,心無旁騖地投入眼前的工作。王陽明對“工作中修行”的解釋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無旁騖。

你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有個叫南大吉的官員對王陽明說:“我為政總有過失,先生為何沒有說法?”

王陽明反問:“你有什麼過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為政的過失一一說給王陽明聽。

王陽明聽完後,意味深長地道:“你這些過失,我都指點過你。”

南大吉一愣:“您好像沒說過。”

王陽明見他上套,嘿嘿一笑:“如果我沒有說過,你是如何知道這些過失的?”

南大吉福至心靈,驚叫:“良知!”

王陽明點頭,南大吉興奮地大笑。

幾天後,南大吉又來見王陽明,歎息說:“如果身邊有個能人經常提醒我,我在工作上犯的過失可能會少點。”

王陽明說:“你身邊就是有個無所不能的人在時刻提醒你啊。”

南大吉略家思索,尖叫道:“良知!”

又幾天後,南大吉又來問王陽明:“行為上有了過失可以改變,心上有了過失可如何是好?”

王陽明看了他一眼,說:“你現在良知已現,心上不可能有過失。心上沒有過失,行為上也就不可能有過失。我從未見過心上有過失的人會用心工作,也從未見過用心工作的人心上還會有什麼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