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此心光明,內聖外王(5)(2 / 3)

在王陽明看來,良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麵對父母,我們就會把支點放到孝順的位置;麵對君王,我們會把支點放到忠誠的位置;麵對同誌,我們會把支點放到真誠的位置;麵對敵人,我們會把支點放到利害的位置。剩下的事,隻是壓下杠杆(行),省時省力,一步到位。

所以,當我們的良知光明時,我們就能撬動世界,駕馭天地,統治萬物。麵對紛繁複雜的人情事變,我們能快速地找到處理它的最簡捷有效的方式。

如果你的良知不明,就會出現支點位置有偏差。比如你麵對父母時,支點會“過”或“不及”:過了就是把孝當作行為藝術,不及就是根本不會孝。二者在王陽明看來,都是惡。當支點不明時,你就無法撬動你要撬動的事物,知行就不可能合一,這就是阿基米德告訴我們的,更是王陽明告訴我們的!

八、所以恐懼,良知不明

有弟子問王陽明:“晚上怕鬼,怎麼辦?”

王陽明回答:“做了虧心事吧。人做了虧心事,良知會折磨他,使其提心吊膽。如果按良知去做事,積累善行(集義),光明磊落,怎麼會怕鬼。”

旁邊一個弟子說:“您說的那些是正直的鬼,誰做了壞事,它們自然會去找當事人。可世界上有種鬼,不分青紅皂白,找到誰算誰,這種鬼,怎能不怕啊?”

王陽明說:“我從未聽邪惡的鬼能被致良知的人撞上。如果真有人怕這種鬼,那是心邪,良知未明,和鬼無關。”

現代心理學認為,所謂恐懼,是我們對於危險的想象。和這種想象同時而來的是驚慌、警覺、腎上腺素分泌、盜汗、顫抖、心跳加快等心理和生理反應。

人為何會有恐懼?現代心理學家給出的解釋是:當我們麵對“自認為”無法克服、無法掌控、無法知曉的事物或環境時就會產生恐懼。

我們恐懼黑暗,是因為不清楚黑暗裏隱藏著什麼;我們恐高,是因為無法克服地心引力;我們恐懼鬼,是因為無法控製“行蹤不定”的鬼;我們害怕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因為我們無法預知、掌控它們。

如果從王陽明心學角度來說,就是這樣的:我們所以恐懼一些事物,是因為良知不明,當良知不明時,我們的認知程度就會降低,比如我們無法證明人們傳說中的那些鬼怪是否存在,我們無法保證一旦遭遇危險是否可以自救,我們更無法得知未來所遇到的種種危險。當良知不明時,意味著我們的“意”所在事物上就會產生恐懼。比如“意在”黑暗,就會恐懼黑暗,“意”在高處,就會恐高,“意”在虛無縹緲的“鬼”上,就會怕鬼。

由於意是從心所發出,所以王陽明斷定:我們恐懼源於內心,而非外部。比如你心好色,就會撞到色鬼;你心貪財,就會撞到財鬼;你心發怒,就會撞到怒鬼;你心恐懼,就會處處撞到鬼。

我們該如何戰勝恐懼?光明良知而已。確切地說,就是用王陽明心學的方法論。一是靜坐,不要胡思亂想;二是事上磨練,怕黑夜裏見鬼,那就去黑夜裏找鬼;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集義,多做善良之事,在做善良之事時,你能得到心理慰藉,也能轉移恐懼的注意力。

最後,請相信這一點,我們所恐懼的黑暗、鬼是無善無惡的,它們和人類不同,隻要你與它坦誠相對,它就不會傷害你!

九、陽明心學與情緒控製

有對夫婦花了11年時間,看遍天下所有不孕不育醫院,才生育了個孩子。夫婦二人恨不得把心掏出來對待孩子。孩子兩歲那年的一個清晨,丈夫著急上班,出門前看到一瓶沒有蓋子的藥水。他囑咐妻子,記得把藥瓶收好。

妻子在廚房忙得團團轉,忘記了收起藥瓶。結果就是,她孩子被藥水的顏色所吸引,一口氣喝光了。這種藥水,少喝可以治病,多喝可以要命。男孩被緊急送往醫院,但仍沒有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