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此心光明,內聖外王(6)(1 / 3)

這是攻心,而且毫無懸念地擊中了對手。當張忠團夥派人去軍營巡視時,探聽到士兵們已經在開始訴說王陽明的好。他們很是吃了一驚,因為他們那顆爛汙的心永遠無法想明白,王陽明隻是發了一道告示何以就產生了如此重大的效用。

他們想不到的事還有很多。緊接著,王陽明又發布告示說:“值此新春來臨之際,中央軍的兄弟們不遠萬裏從北京來到南昌,辛苦萬分,我代表皇上犒師。”

張忠團夥失聲叫了出來,王陽明這是要收買人心啊。不過江彬智慧略高一籌,說:“要他犒師,如果他鋪張浪費,我們就報告給皇上;如果他摳門,我們正好煽動士兵罵他。”

江彬的確是個有智慧的人,當時南昌城百廢待興,王陽明根本沒有實力犒師,所以他的犒師隻是精神上的:要南昌城的百姓端著粗茶淡飯在大街小巷等著,隻要看到中央軍士兵就上前關懷,搞得中央軍心潮澎湃。王陽明也親自上陣,每當在街道上遇到中央軍受傷的士兵時,必會停下真心實意地撫慰一番,這是典型的以情動人,已不僅是反過來控製局麵,而且還是主動攻擊對手,毫無懸念,這種方式會產生奇效。

談了這麼多,前攝效應的關鍵點在哪裏?王陽明說,實際上就是控製住我們的情緒。壞情緒是我們人生的殺手,一定要學會操縱情緒,才能控製住你所麵對的一切局麵!

十、人生規劃隻能“致良知”

在社會上,有一種人看上去很與眾不同。他們整日躊躇滿誌,無時無刻不在算計和規劃他的人生。據說,他們一出生便樹立起偉大理想,並用盡渾身力氣向這個理想前進。當他們功成名就後,就站到布滿鮮花的講台上,對芸芸眾生噴道:“我今天能站在這個位置,因為很久以前我就樹立了這個理想!”

有人問王陽明:“那些聖人應變無窮,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否之前有過規劃(講究)?”

王陽明回答:“如何講究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人生就是一道變幻莫測的波浪線,誰都不知道下一步會走向哪裏,會發生什麼,所以人生不可能有完美的規劃,如果一定要說有,也就是時刻光明自己的良知。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不確定、不可靠的。之所以成為現在的這個樣子,實際上都是許多個說不準的意外和偶然。在這意外和偶然之外,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致良知,良知之鏡越明,當事物來時就照徹得越淨。這也就是“機會永遠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話的意思。

有這樣一個故事,它的本意是灌輸給人們,對無常世事要有耐心和信心。但從另一角度看,它正是“人生不可規劃”這法則的經典案例。

有位名叫桑巴的登山運動員,在一次登山時出了意外,陷入深穀,憑借毅力,他堅持了10天,最終獲救。有記者問這位死裏逃生的登山運動員:“10天時間裏,你都想了些什麼?”

桑巴回答:“兩個字——生死。”

他說:“這10天,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細細地想了一遍,卻興奮地發現了一個人生的秘密:自己的命運,或者說所有人的命運,原來都是不確定,不可靠的。”

桑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婚姻。20歲那年,他差點與另一個女人結婚,隻是因為結婚前,那個女人向桑巴的家人多要了一張牛皮(當時的財禮)。桑巴的家人不同意多給一張牛皮,婚姻由此告吹。之後桑巴便娶了別家的女人。也就是說,一張牛皮,改變了桑巴的生命軌跡。

兩段姻緣之間,桑巴還和別的女人有過交往,不過,沒有一個和他走到一起,用他的話說:“就差了一點點。”

桑巴的婚姻後來迎來了七年之癢,差一點離了婚。他和女人合不來,於是兩人寫好了離婚協議書,準備去辦離婚。但那幾天突降風雪,無法出門。風雪停了的時候,兩人似乎已經過了非離不可的階段,就這麼又過到今天。要不是那一場暴風雪,桑巴該是和別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是和別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一切就都不是眼下的這個樣子了:時間、地點、工作、環境都會不同,他現在肯定不是現在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