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王陽明心學的命運(5)(2 / 3)

康有為非常讚賞王陽明心學,排斥朱熹理學,他說隻要真切地致良知,就能使人具有確乎不拔、獨立不懼的精神,做到大難臨頭時“不動心”,不退縮。

他還提到了王陽明的“萬物一體”,說他目睹天下殘破如此,實在不忍心,必須站出來為天下為國家為百姓貢獻精力和智慧。

我們注意到,作為當時還未進入仕途掌握權力的康有為,他沒有使用暴力手段推翻國家,而是采用了相對溫和的改良主義,一部分原因是康有為畢竟還是個知識分子,長期受儒家忠君愛國的教育,另一方麵則是他對王陽明保衛國家的欽慕,使他不可能做出違背王陽明心願的事情來。

不過,當百日維新開始後,康有為的思想開始變化了。他教唆光緒皇帝向慈禧太後奪權,結果計劃失敗,康有為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從開始的溫和改良思想到後來的動用暴力手段鏟除慈禧太後,康有為恰好符合了心學家的一貫思路:一旦手中有權,必走上集權道路。正如王陽明在江西剿匪時,向王瓊要到了所有大權一樣。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暢通無阻地推行他們的理想,這是良知告訴他們的,並非是野心家所能感悟到的。

康有為的失敗,不是王陽明心學的失敗,而是那個時代形勢所造成的,因為當時沒有人可以撼動慈禧太後的力量,當然,這是曆史的問題,在此不須深究。

維新派的二號人物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得意弟子,同樣也是王陽明心學最忠實的門徒。不過,在對待心學的態度上,梁啟超要遠比康有為簡易明快。

梁啟超擁有超人的智慧,四歲即能讀《四書》,特別喜歡談豪傑哲人的嘉言懿行,七歲讀透中國曆史,九歲可以寫出千字的文章,十七歲中舉人後開始跟隨康有為。雖然他被稱為康有為的助手和弟子,但在思想上,尤其是王陽明心學思想上,他遠勝於老師。

梁啟超熱情維護王陽明心學,有人說王陽明心學是枯禪,梁啟超反駁說:“孔子自得之學在從心所欲,孟子自得之學在不動心。後人一談到王陽明心學,就誣為逃禪,實在是不懂裝懂。”梁啟超解釋說,王陽明心學是孔子之學和孟子之學的結晶,既能讓我們不動心,又能讓我們可以從心所欲,達到這一境界的就是王陽明所提倡的“練心”“養心”。

養心到底有多重要,梁啟超危言道:“每個人眼前都有富貴利益、耳目聲色、遊玩嗜好來奪我們的誌向。這正如八十歲的老頭過危橋,稍不小心,一落千丈,粉身碎骨。還有利害毀譽、苦樂生死來侵襲我們,如果沒有堅定的心力,一經小勝就驕傲,一經挫折就氣餒,臨事失措,身敗名裂,這就是古今能成大事的人少之又少的緣故。”

如何養心呢?梁啟超的方法仍然是王陽明的:靜坐。先消除雜慮,然後到事上去磨練內心。他說:“靜坐養心於是分兩種,一種是收斂其心(靜坐),收視返聽,萬念不起,使清明在身,誌氣如神;另外一種是縱心(事上磨練),遍覽天地之大,萬物之理,或者可以模擬一件困難在眼前,如何來克服它,最好想象一下當你麵對生死存亡關頭時該如何行事,日日思之,熟能生巧,將來有事就可以把模擬放到現實,必能渡過難關。”

這兩種練心的方式是王陽明心學獨有的,它不是讓我們胡思亂想,而是要把胡思亂想先祛除,然後嚴肅地模擬困難的來臨和解決困難的方法,這些方法當然很簡單,那就致良知。

梁啟超謹遵王陽明的教誨,用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之仁”、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樹立為天下國家獻身的誌向。他激烈地斥責數千年來充斥著中國每一個角落的“看客”們,他大罵這些人是沒有責任心和惻隱之心的無腦動物。這些人隻計較自己的利害,對於群體的利害和國家的危亡始終采取看客的態度。

不做看客,就必須要做到“至誠”,隻要人人都做到“至誠”——對自己的心中賊誠實地祛除,對客觀世界的現狀真誠地對待——這個國家就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