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始終提倡豪傑主義,梁啟超也說,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王陽明心學中無所畏懼的聖人、超人的精神。如何做超人,梁啟超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祛除心中的奴隸。
首先是不要做古人的奴隸,特別是那些死掉的聖人的奴隸,不能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他激烈地發揮王陽明“學貴自得”的觀點說,心是我的,聽一句話,受一句教,隻有我用心,才能有這句話,有這句教。可我思考後有兩個結果:一是,那句話是錯的;二是,那句話是對的,我該如何?尤其是當那句話是古聖人說的時。梁啟超的答案是:相信自己心的判斷!
第二,不可做世俗的奴隸。也就是說,要有獨立思想和獨立意識,不可人雲亦雲,尤其是那些俯仰隨人、隨波逐流的人,正是王陽明最鄙視的人。梁啟超認為,任何人來到世上就必有用處,人人都有當頂天立地大丈夫的潛質,所以不必借助他人的扶助和庇護。
第三,不可做境遇的奴隸。人生在世,有順境就必有逆境,順境時,不可消磨誌氣,逆境時不能放棄心中的夢想,每個人應該發揮自信、自尊的固有價值,和逆境做生死鬥爭,才有機會成為勝利者,屹立於世。如果不敢鬥爭,那就會成為境遇的奴隸。他擴大到國家說,一個國家如果安於現狀,跟著境遇走,那不但會成為境遇的奴隸,還會成為別國的奴隸。他認為中國人應該拋掉傳統中的保守思想,要做個冒險家。他強烈批判老子思想,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懦弱無能的表現,正是這種思想的深入人心,所以才消滅了中國人本應該具有的冒險精神,隨遇而安,必將失敗。人們必須要自信、敢想敢幹,要像初生的牛犢一樣敢衝敢闖,以絕大的氣魄和絕大的膽量,為改造中國而拚盡全力。
最後,無論何時,都不要喪失信心。梁啟超說,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如果心死了,那就成了行屍走肉。所以必須要“正本”“養心”“致良知”。他說,世界上那些能夠做出驚天動地事業的人都是內心強大、自信滿滿的人。沒有一顆自信的心,就不可能有未來。
梁啟超博學百家思想,但其核心思想卻是王陽明心學的“獨立自主”,過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比如他非常強調自信心,並武斷地說,人隻要有自信心,就能戰勝逆境,就能創建大功。與其說他的思想是心學思想,不如說是心靈雞湯。他的《少年中國說》處處充斥著這種雞湯味,的確能鼓舞人心,除了這些,就沒有別的了。
康有為和梁啟超用王陽明心學作為武器發動的“百日維新”最終以慈禧太後的反擊而失敗,不過他們讓當時已成古老僵屍的中國聞到了一股新氣息,實際上這一氣息還是王陽明心學的氣息。人人都認為,康有為和梁啟超試圖改造中國的失敗不是王陽明心學的失敗,而是他們本身的問題,比如先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沒有權力的光緒皇帝身上,後來又頭腦發熱準備向慈禧太後奪權。
於是,另外一批王陽明心學的鬥士們登上了曆史舞台,這一次,王陽明心學好像可以呼風喚雨了。
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溫和的改良,孫中山、汪精衛、宋教仁、章炳麟則主張暴力革命。先來看偉大人物、王陽明的門徒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年輕時受的是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後來主攻醫學,但他從小就崇拜太平天國的革命思想,眼見中國殘破,於是棄醫從武,決定反清。他秘密組織了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會旨,開始踏上了他反清革命的征途。他在南中國各地發動小規模的“起義”,這種“起義”有個很大的特點:直接針對當地政府高級官員進行恐怖襲擊。他屢敗屢戰,從不言退。他四處流亡,那顆反清的心卻從未黯淡過。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的革命事業獲得的豐厚的回報。王陽明心學在他的革命人生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呢?
首先是對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加強,他提出了“知難行易”論,但他的目的是強調人的信仰,也就是強調“知”,認為隻要將信仰問題解決了,一切事情就都好辦了。也就是說,隻要那些抱著炸藥包向清政府官員猛衝的革命黨人接受他的思想,統一認識,協調鬥爭,就能“驅除韃虜”,在日後的南北混戰中,他也成功地讓他的人接受了他的思想,統一認識,打垮北方軍閥,建立一個真正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