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對王陽明注重“心”的重申上,孫中山提出“心為萬事之本”的理論。反清時期,雖然有很多人把自己當成人肉炸彈,但孫中山還是認為這樣的人太少,為什麼少?就是因為人們的心裏存在著不能坦然麵對死亡的障礙。孫中山力圖喚起所有的民眾,要他們都以一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掃清革命與建設的路障。這一思想貫穿於孫中山的後半生,在他晚年改組國民黨時,仍堅持“心為萬事之本源”的思想。
最後一點,孫中山受王陽明心學左派,尤其是何心隱的“知行”影響極大。孫中山開始革命時,和民間秘密教會的關係非比尋常,而且他本人就是上海青幫的弟子。何心隱當初也和白蓮教來往密切,並且還製訂了不可告人的計劃,隻是因為後來突然被殺,計劃未見天日而已。孫中山讓他的人進行暗殺這一行為本身就是王陽明心學左派那些徒手能縛龍蛇的人的最愛,“俠客”“壯士”都是明朝後期王陽明心學左派的門徒。
在這一點上,汪精衛的思想和行為首當其衝。
汪精衛在今天的中國受到的評價是不堪入耳的,但在清末民初時,他就是淩然正氣的熱血英雄。汪精衛1883年生於廣東番禺,五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習,八九歲時就能自己讀書,而且頗有見地。汪精衛的父親特別喜歡王陽明和陸遊,汪精衛受父親影響,也對二人產生了興趣,陸遊的豪放文風和王陽明靈動的心學讓汪精衛異常歡喜,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二人的著述上,尤其是王陽明。
和很多王陽明心學的信奉者一樣,汪精衛也非常重視人的“心力”的作用,他後來跟隨孫中山參加革命,每次都被孫中山的演講激得熱血澎湃。於是,他頭腦一熱,準備搞刺殺。但這是個有難度的事,因為當時孫中山手下所有人都是殺手,而且殺的人都是政府高級官員。汪精衛想要一舉成名,必須要找更大的家夥,他挑來選去,挑中了當時的攝政王載灃作為自己成名的靶子。
遺憾的是,他沒有成功,而且還被活捉。在獄中,他反複默誦王陽明心學思想,王陽明告訴人們,在良知的指引下勇敢去做,失敗了也不要害怕,殺身成仁是天下第一等好死。汪精衛每每想到王陽明這樣的思想就激動起來,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千古絕句。不過,他沒有被殺,武昌起義後,他被釋放。或許是獄中生活給了他很多人生的啟示,或許是他致良知的功夫不深,自此之後,他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直到後來抗日戰爭期間,他縱身一跳,跳到了日本人的陣營,成了賣國賊。汪精衛是如何走上這條被萬人唾罵的路,並不是我們要解釋的問題。我們隻是想說,汪精衛早期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深入骨髓。
他曾有一段“釜薪”論,很讓人動容:“煮飯之要具有二:一曰釜,一曰薪。釜之為德,在一恒字。水不能蝕,火不能融,水火交煎,皆能忍受。此正如我革命黨人,百折不撓,再接再厲。薪之為德,在一烈字。炬火熊熊,光焰萬丈,顧體質雖毀,借其餘熱,可以熟飯。此正如我革命黨人,一往獨前,舍生取義……我乃王守仁信徒,故不願為釜,而願為薪。”
這正是從王陽明心學思想衍發而來,為了正義,可舍生忘死。汪精衛是鼓吹暗殺活動最狂熱的革命黨人,也許有人說他是急躁冒進,但當時跟隨孫中山的,哪一個不是急躁冒進?如果不是武昌起義意外地爆發,而且爆發之後又產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各地紛紛宣布獨立),孫中山的革命路恐怕要走很久很久,甚至可能看不到終點。
還有人說,汪精衛雖然信奉王陽明心學,但做不到“知行合一”。這顯然是事後追溯,因為汪精衛後來賣國,所以就把他從前的幹淨之身也潑上髒水。
汪精衛何嚐沒有知行合一?刺殺攝政王,是神鬼皆驚的大事,連孫中山都不敢想,而汪精衛一想到就去做了。即使是為了成名,人家也有這個“行”的膽量!
孫中山和汪精衛是暴力革命的實踐者,而宋教仁則是暴力革命的理論家。
宋教仁是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是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幼年接受儒家教育,但考中秀才後,眼見國家殘破,就放棄科舉,和革命黨人走到了一起。
宋教仁是徹頭徹尾的王陽明心學研究者,投身革命運動後,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讀王陽明的著作和王陽明年譜,他的王陽明心學筆記可以成為幾本書。宋教仁最後得出結論說,王陽明對於當時的世道人心、改造中國、對中國革命大有益處,比如“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練”都是當時治療中國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