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在沒有私欲障蔽的時候,雖然是‘小人’的心,它那萬物一體的仁德跟‘大人’也是一樣的;一旦有了私欲的障蔽,雖然是‘大人’的心,也會像‘小人’之心那樣被分隔而變得狹隘卑陋。所以說致力於‘大人’學養的人,也隻是做祛除私欲的障蔽、彰顯光明的德性、恢複那天地萬物一體的本然仁德功夫而已。根本不必在本體的外麵去增加或減少任何東西。”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人都有良知,與生俱來,不必外求。一個有良知的人不會去殺戮同類,也不會去殘害飛禽走獸,更不會踐踏草木瓦石,因為有良知的人把天地萬物都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那些殺戮同類、殘害飛禽走獸、踐踏草木瓦石的人不是沒有良知,而是良知被遮蔽了。於是,每個人最迫切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讓自己的良知被遮蔽,所以說“光明自己的良知”(明明德)很重要。
弟子接著又問:“‘明明德’確實很重要,可是為什麼又強調‘親民’呢?”
王陽明的回答是:“‘明明德’是要倡立天地萬物一體的本體;‘親民’(關懷愛護民眾)是天地萬物一體原則的自然運用。所以,‘明明德’必然要體現在親愛民眾上,而隻有親民才能彰顯出光明的德性。所以愛我自己父親的同時也兼愛他人的父親,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親。做到這一點後,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實地同我父親、別人的父親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親成為一體。真實地成為一體後,孝敬父母(孝)的光明德性才開始彰顯出來。愛我的兄弟,也愛別人的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做到這一點後,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實地同我兄弟、他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成為一體。真實地成為一體後,尊兄愛弟(悌)的光明德性才開始彰顯出來。對於君臣、夫婦、朋友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是一樣,若沒有不去真實地愛他們,以此來達到我的萬物一體的仁德,那麼我的光明德性就不會不顯明,這樣才真正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這就是《大學》所說的使光明的德性在普天之下彰顯出來,也就是《大學》進一步所說的家庭和睦、國家安定和天下太平,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充分發揮人類和萬物的本性(盡性)。”
這段話的意思是,良知的有無不是你說有就有,必須要知行合一,要到事上磨練。要致良知,也就是說,要光明你的良知(明明德),必須到在萬事萬物上(親民)。不然的話,那就成了禪宗,隻說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