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欲望的實現(1 / 3)

四、欲望的實現

欲望隻是一種動機,欲望得到實現才算有了效果。實際上,人的許多欲望並非樣樣都要實現的,它們之所以在人的內心出現,不過是一種企望或者一種幻想罷了。有初中女學生,因為家庭環境或者什麼關係,希望自己將來成為大使夫人的。老師詢問各人理想,她就說了。於是,老師說這思想不合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要求。馬上給以批評,把孩子批得直哭。其實,她不過說說罷了。當然,某些專門管人的人最善抓苗頭,可有些苗頭,你不抓它也就罷了,你一抓,反倒加深了他的印象,結果卻適得其反。大凡正常人,特別是青少年,每每躺在床上,睡不著覺,都想些什麼呢?我看沒人能具體地回答這問題。因為這常常是一種帶有青春氣息和青春特點的浪漫性狂想,想到哪裏,他自己都說不定的。青年人善狂想,中年人善分析,老年人善回憶。因為青年人近乎浪漫主義,好像書法中的草字,總是龍飛鳳舞,芳草格格約束不住自己。中年人是現實主義,思想邏輯已經成熟,最容易集中在自己想要的問題上麵,眼界開闊而且清晰。但思維定勢明顯,成熟也易走向保守。老年人思想已不易集中,他們常常更願意也更喜歡在回憶中生活,雖然不是說人人如此,但可以肯定地說,大體如是。所以有些青年人,常常埋怨自己不行,思維笨拙,不善想象。當然有不善想象的,不過要把被窩中那種狂想轉到現實生活中來,恐怕每個人都能聰明10倍。

虛幻的欲望不算。要實現的那些欲望,對於人生常有更大的價值和現實意義。但這二者之間也沒有一條死界線,它們還相互轉化哩!

欲望的實現,需要種種條件。首先是自身條件,即主觀條件,其次是外部條件,即客觀條件。客觀條件內容很多,又有層次之別,如家庭條件,職業條件,居住環境條件,教育條件,區域文化條件,基本社會條件乃至國際環境條件。主、客觀條件之外,還需要必要的技術條件,現在盛行於世的《公共關係學》《人際關係學》《自我表現法》《成功的秘訣》之類,大都是以研究技術條件為主的,雖然也有側重不同。應該說,這些不同類型的條件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但缺一不可。客觀條件再好,本人就是不爭氣,也不行。三者都好,就是不講技術和藝術,一位胡打亂撞,別人提出批評,自己就挺著胸脯說:反正我是好心。好心盡管好心,然而不能憑你是好心,天王老爺就包你成功。

從本書結構、篇幅與風格考慮,不再以這三個方麵為綱目進行詳細分析,而是於中找出10多個問題,漫而言之。

1.誰得天獨厚

運氣是形象的說法,正說就是“機遇”。機遇這件事現在倍受青睞。倍受青睞這是對的,因為它重要。人才學者好爭論這個問題,究竟是人才素質重要,還是機遇重要。但大抵說來,還是承認人才素質和艱苦努力重要的人更多些。因為有大人物概括過天才+勤奮=成功這樣一個公式。但我想這不太夠。天才自然重要,一個白癡,可以成為白癡學者,要成為錢學森就不行的。一個口吃患者,不妨成為鄧艾、周昌,但要成為馬三立、侯寶林又辦不到。就是他也象說西河大鼓“繞口令”最為見長的馬增芬那樣,天天練功,日日不輟,也做不到。但僅有天才不行。天才被狼叼走,碰巧沒給當成午餐吃了,也隻能變成狼孩。憑你聰明偉大又如愛因斯坦的大腦生理結構的嬰兒,一成狼孩,也就沒了成才的希望。不要說這個,就是你天天懶惰,日日偷閑,也沒成功的希望。要知道,天才雖少,禁不住中國的人多。天下人聰明人多了,但能夠勤奮的卻少。所以,有天才沒勤奮不行。有天才有勤奮,沒有科學訓練方法也不行。比如讓我去訓練一支遊泳隊,準得砸鍋,對不起,本人在水中還有點手忙腳亂呢!就是你會遊泳,充其量隻是50年代,甚至60年代,甚至70年代的訓練水平,也不能成功。這兩個方麵應該說是夠重要的了,但是還要機遇,沒有機遇,雖有天才的花朵,必定殘敗無疑,雖有勤奮刻苦精神,中午出頭露麵之日;就是你辦法再科學,也沒有施展的機會,況且說,科學事業乃是公眾事業,沒有機遇的人,他很難找到真正科學的訓練方式。早幾年我編寫過一本人才學,未經愛因斯坦先生同意,便自作主張,把天才+勤奮=成功,擅自改為:

天才+(勤奮+科學訓練)+機遇=成功

(1~10%) (51~99%) (1~49%)

公式中有幾個比例數字,不過形象之詞,數學家莫以為怪。

機遇如此重要。難怪,舊時中國有誌之人,最重視伯樂的作用,最講究報答知遇之恩。伯樂是機遇的紅娘,有了這紅娘,就可能帶來“洞房花燭”的好運氣。知遇也是機遇,隻是需要有慧眼識真的人物為之。朱元璋細紋朱升之論,劉備三顧茅廬,項梁之遇範增,張良之訪韓信,都是好例子。雖然有些並非史有其事。但三顧茅廬是有的,張良訪韓信也有,此外還有伍子胥薦專諸,侯生薦朱亥,都對當時的政治關係演化起過很大作用。如果沒有伯樂,也沒有知遇之人,那麼,曆史上也就沒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了。諸葛亮也完了。您願意抱膝長吟盡管長吟好了。伍子胥也沒法報滅門之仇,申裏胥也省了秦庭之哭。侯生也不必自殺,朱亥也不必行凶。專諸的老娘又不必自盡。可是,曆史上還有這些人物嗎?雖然人還是有的,但成為人物的機會就沒有了。諸葛亮對劉家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曆史人物。

機遇很重要。但機遇不會自動找上門來。伍子胥在吳國流浪12年,哪一天不思報仇,不思找到一個能夠施展才能的機會,然而機會難得。流浪12年,就等於找了12年。12年才找到好運氣,難怪連司馬遷寫到這裏,都擲筆一歎。機遇不來找你,憑你什麼樣的學人才學,或者英雄豪傑。三顧茅廬的事,已經罕見,但那也是有條件的。如果諸葛亮始終鉗口不言,隻管種地,多一句話也不說,多一步路也不走。那麼,還有人知道他,還有人推薦他,還有人去“顧”他嗎?

機遇不來找人,所以人們才要常說“碰碰運氣”這句話。碰碰運氣就說明沒有把握,沒有把握才“碰”呢!但光靠“碰碰運氣”的方法找“機遇”,可就遭了,雖然那也比連碰都不去碰的人要強10000倍。然而,靠碰運氣,則成功率不大。有時還頗帶些機緣巧合的神秘色彩。仿佛街上“碰”見熟人。你真想碰見誰,卻不見得碰得到。況且說想見而得見也就無須碰了。所謂“碰見熟人”就帶點不期而遇的意思,不期而遇就是機緣巧合。

“碰運氣”不是好辦法,不如改“碰”為找。好運氣喜歡誰?喜歡追求他的人。好運氣如果如一個美麗聰慧無所不好的少女,沒有鍥而不舍,真心實意的追求精神,怕是不能與之成為好朋友的。曹子建作《洛神賦》,實在因為心馳神往,真請感動了天和地,才讓他有此好酒,有此好夢。如果心猿意馬,別說洛神,就是一隻母大蟲,也不屑理他,理他就是想吃它。還有什麼好運氣可言呢?

對於現代人來說,好運氣一小半是碰上的,一大半是自己找來的。找的勁頭越足,得到的機會越多。找的方法越妙,成功的可能越大。但是,現代化不僅僅是人的現代化,還包括社會運行機製的現代化。一個現代人,不能再像伍子胥那樣耐心等待機緣的到來。隻靠伯樂也不行。他們不僅要尋找機遇,而且要創造機遇,使人的社會機遇的形成,更科學化,法製化。不僅使人的才能充分發揮,而且使機遇的公平程度真正提高。簡化為白話,就是機會均等,公開競爭。

應該說,現在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現實離“機會均等”還遠著呢!其中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公開競爭,便“相馬”為“賽馬”也很不夠。人類需要人才,國家渴望人才,社會主義建設更其需要各種類型、各種能級的人才,最好一個也不埋沒,所以,在一切要改革的事業中,使人才能夠各盡其才,能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發展條件,能保證公開化程序化原則,實在是一件不容忽視也不容或緩的大事情。

2.全麵發展者必勝。

全麵發展指人的素質全麵發展。

有人說,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社會風氣問題、通貨膨脹問題、民主與法製問題、人的素質問題,是現代化社會七大問題。是不是這樣,待考。但由此可見人的素質的重要性。人的素質,比如民族素質,對於整個民族的發展進步無論如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製約力量。素質高了,可能一切皆活,素質太差,必然拖民族進步的後腿,使你動轉艱難,一步也邁不動。比如中國的耕地原本奇缺,可中國人近幾年造墳的勁頭猛漲。據報紙介紹,1987年,僅這一項,就占去耕地100萬畝。可你不讓他造墓,他如喪考妣。中國的火葬率很低,城市好些,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就不行了。全麵推進火葬有人說不現實,但大造墳墓就現實了嗎?有的地方墳頭越造越大,爭相恐後,一場大賽。有的人為著占人家的風水寶地,竟然挖他人祖墳葬自家祖先。如此等等,令人痛心。不但痛心不已,反映了中國民族的民族素質非提高不可。

作為一個民族,素質不行,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個個人,素質不良,要實現良好的欲望也很困難,要實現有價值有影響的創造性欲望幾無可能。但素質這件事,好像於吃於穿沒有直接影響。登趟三輪,便來30元,提高8個素質,不見得來一分錢,還可能花3000元,不值。愛怎麼的就怎麼的,能賺就行。其實這正是素質低的反映又是素質不易提高的原因。中國人不重視教育,最大的失誤在於教育,已成定論,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長期努力。

素質包括的內容很廣,簡而言之,有橫、縱兩個方麵。橫的方麵,至少包括德、智、體、美、勞5個方麵。但這些不過是教育方針,是對孩子們講的,對於成年人的要求還是高些。就算5個方麵,不全麵發展不行。缺德少智最是難治之症。其他各個方麵也都有可能成為突出的優勢或致命的缺點。比較而言,隻有全麵發展才行。縱不能樣樣都好,也不能讓任何一個方麵墮落到超過特定極限的水平。縱的方麵,主要指這些橫的方麵的具體內容的不斷更新和現代化。比如德,你老人家可能也很講道德,但講的全是舊道德。女兒提出離婚,你就一跳三尺,說沒這規矩,丟人現眼,再說這事,就和你斷絕父女之情。結果,把女兒逼死了。你又不是王玉輝,因何抱住800年前的老規矩不放?抓住老規矩死不放手的人,就算你自認是道德無邊偉大亦無邊的君子,客觀上也近乎小人,甚至是更可怕的小人——偽君子。偽君子本有幾種,一種是小人裝扮的,裝偽之偽;一種是落後於曆史發展水準的,不偽之偽。現代企業家,還和嶽武穆一樣對待自己的屬下,犯了錯誤,就用大棍子打屁股,憑你怎麼表示自己對黨對人民是一片忠心,也還是一個偽君子。

古代軍事術語上,有正兵奇兵之說。奇兵在於出奇製勝,正兵在於堂正之師。兵不厭詐,沒有奇兵不行。但隻有奇兵,就全成了遊擊隊。遊擊隊固然重要,光靠他們打不成三大戰役。所以還非有正兵不可。正兵善打攻堅戰,最見真功夫,自然犧牲也大,卻往往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個人的素質如何,仿佛正兵的作用。而一個人的機遇如何,近乎奇兵的作用。現代人學得“猴兒”了,一些人總想花最小的力氣,碰最好的運氣,得最大的效益。這樣的美事,在概率論上是存在的,但在生活中卻少。還是那些不怕嚇苦功夫,肯於鑽研真本領,願意在提高自身素質上花本錢的人,成功的機會多。所以說,人的全麵發展乃成功之本。

3.聰明智慧者先勝

中國儒家傳統,重德輕智,不論怎麼說,這是一種曆史的片麵性。孔夫子雖然對道德二字百般器重,對“智”也是重視的,後來愈發展愈走向片麵,好像道德就是一切。三綱五常、忠義孝悌,智的地位岌岌可危。隻要有德,不論你才能高低大小,全不算毛病。很可惜,世界上的好人並不難尋。倒是壞人比好人更不好找。好人多得很,有智慧的人,就不那麼多。因為世界上好人太多,所以難免良莠不齊。有英雄好漢式的好人;有智慧超群的好人,有平平庸庸的好人;有兩頭突出,優點多缺點也多的好人;有貪財而不忘義的好人;有好財又好色,但不違法的好人;有小錯誤不斷,大錯不犯的好人;有不求上進,自滿自足,別人看你著急,自己看自己滿好的好人;有對國家專業忠心耿耿,但在人際關係方麵處處緊張的好人;有愛貪小便宜,好傳閑話,好播弄是非,但沒有別的大過失的好人;有雖然有討厭處,也有可愛處,總有可愛處,終於不能令人喜歡的好人;有性格怪癖,心理異常,但一顆丹心隻要成就好事卻往往把好事弄成壞事的好人;有埋頭苦幹,成就不大,常常花費無效功的好人;有進過局子,甚至三進三出,終於改了缺點,能夠基本守法的好人。如此等等。總之,人類的世界,本質上雖是一個好人的世界,就是希特勒手下的數百萬軍隊,也還是好人多啊!雖然如果在戰場碰上他們,最好一顆炸彈飛去,統統炸個稀爛。但他們身為軍人,又處在那種法西斯氛圍濃烈的環境中,受騙者有之,不能自拔者有之;一時迷失了方向,或者中毒甚深者亦有之。但在戰爭時期,他們的行為是罪惡的,形象是醜陋的,人們不能原諒他們,對他們懷著無比的仇恨也是完全正當的,但經過一段曆史時間,回過頭去再看這段曆史,就會產生從更深的文化層次對他們進行分析的欲望。就像現代的青年作家,用報告文學或者別的什麼形式分析中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各位人物一樣。如對王耀武、鄭洞國、杜聿明、白崇禧等人的分析。就不再滯留於表層,隻用戰犯二字概括而已。蘇聯有爭論的小說《第四十一個》也是從更深的心理層次上對於戰爭的思索和回顧。

扯遠了。簡單地說,僅以好人二字評價人生,不能證明問題,甚至會混淆視聽。因為人類僅有道德要求還是很不夠哩,還要有智慧才行。越是發達社會,越是信息時代,越是商品經濟,還越需要人類有知識、有文化、有才能、有智慧。在很多情況下,寧與一個有種種缺點的人協作,也決不與一位平平庸庸但缺點並不突出的人共事。平庸之輩大約隻能迎合提倡平庸,欣賞平庸,鼓勵平庸,你不平庸就打你屁股非讓你平庸不可的時代,例如沒落的封建時代。開放改革年代,平庸簡直就是一種罪惡。沒有智慧,終將一事難成。

但這裏用的智慧這個詞是個通俗的說法,嚴整地說明,應該成為智能結構。依我的看法,智能結構中,又包括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認識結構和技術結構。這些思想,我在《人才學》一書中已經有過比較詳盡的說明。

通俗點說,一個人的智能結構,應該包括才、學、識、技幾個方麵,即沒有知識不行,隻有死知識也不行;沒有能力不行,隻有一點能力還不行;沒有基本技術訓練不行,隻有基本技術訓練也不夠。沒有一定實踐經驗不行,沒有有助於進行科學性思考的其它品質性因素不行,但不懂科學方法論更不行。

一般地說來,中國文化傳統,特別儒家對於實際經驗比較重視,進入抽象化思維領域,就落後了。當然也不是說沒有善於抽象思維的傑出人物,例如老子,例如禪宗等佛學學派的幾個著名人物,抽象思維方法很有特色。但思維不重邏輯體係,同樣以直觀經驗作為自己更高層次的抽象概括的特點與基礎。因此,中國曆史上雖有許多大哲學家,但理性思維與直觀思維比較,理性思維不能算作強項。反映在生產和科學事業方麵,大約表現在直接動手的項目上,中國人總有特別卓越的手段,能夠做出而且已經做出許多人間奇跡,比如微雕、刺繡、繪畫、手工藝品等等,直到現在都有驚人之作不斷出現。而通過中介手段,例如機械操作,特別是複雜的間接性機械操作,則非中國人所長。因此,中國人的創造欲望,總有直觀性、經驗性、實踐性特點。而缺少理性,抽象性和實驗性風格。

人類需要智慧,現代人更需要智慧,沒有足夠的智慧,就不能實現更多更好更大的欲望,縱然你這欲望再好也沒用。不是沒有實現它的決心,而是沒這能力。

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先天條件,固然也重要,但後天學習與實踐還要重要,僅憑腦筋的聰明不行,非懂科學方法不可。應該說,聰明是一種極可貴的人類財富,但聰明有大小之別,有大聰明,也有小聰明。小聰明也比沒聰明好。但如果因為需小聰明而妨害了大聰明,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科學方法論是智慧的強化劑,或許也可以說是操縱一切智慧因素的靈魂。但科學方法論也是不斷發展的,雖發展又一脈相承。但掌握科學方法論非有科學態度不行。最怕用僵化的觀念看待它們,比如學習方法,一旦僵化,就成為幹巴巴沒滋少味的教條。把教條當做方法,隻有百害而無一利。

僵化要不得,思維定勢也有負作用。思維定勢在一定意義上是好事。一點定勢沒有,活得一定很累。什麼事都無定勢可尋,從原始社會老祖宗那會兒算起,憑你什麼天才,也非累死不可。思維定勢,常常於人大有幫助,比如數字口訣就是定勢,比如史豐收速算法,也是一種定勢。但思維定勢有它負作用一麵。如果以為自己的經驗就如萬古如斯的正確,那麼,這就成為有負效應的思維定勢了。你在戰爭年代是一位很有經驗的指揮員,進入和平年代,還時時處處照搬戰爭時期的老經驗,可就錯了。戰爭規律雖有奇異光彩,對待經濟規律浪漫主義多了,準出毛病。

4.堅韌不拔者易勝

美好的欲望人人皆有,能實現這些欲望的人比率不高。比如去調查一個學生班的學生,哪一個人心目中沒有幾枝絢麗花朵?但到了中年,有些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有些花朵則幾乎枯黃萎謝。甚至主人們自己都忘記了自己昔日的理想。我們常能看到一些表情麻木的中年人,他們生活得沒精打采,連發牢騷的勁頭都小了,隻有三杯酒下肚,才可能暢言幾句,暢言盡管暢言,偏舌頭又短了。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認為一切都是虛幻,昏昏噩噩,送了此生。也有的中年人,用語粗俗,辦事粗俗,見錢眼開,見利就鑽,甚至自己就認定是粗俗的化身,是金錢拜物教徒。他們的行為常使兒女寒心,或被家人厭棄。其中有些人,雖無聊不覺無聊,既無恥又不覺無恥。成了完全麻木的人或違法亂紀者。但他們幼年時,就沒有過美好的欲望和同樣美好的童心嗎?

好欲望人人皆有,但實現這欲望卻要付出艱苦的勞動,而且欲望越高越多越大,付出的勞動也就應該越多越大,它們之間應成正比增長。很多人羨慕名人,認為名人有錢有名,何其快活。這些人最好多讀一些符合實際的名人傳記,要知道,這些成名的人物中,往往一個人付出的勞動,比尋常十個人數十個人還多。

名人大抵聰明,然而不以聰明為悖。他們還要發奮,或者說更懂得發奮的意義。比如文藝表演藝術家們,哪一個沒有瘋狂的勁頭,如金山,如石揮,如趙丹。金山曾暈倒在舞台上,為什麼,累的;石揮也曾暈倒,而且送到醫院搶救,人家說這老頭是太累了,他沒病,其實那時候石揮不過30多歲,哪能老呢?勞心勞力,使其蒼老;勞心勞力過度,使其無病而昏倒,這樣的勞動強度,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趙丹先生在舞台上暈倒過沒,沒有聽說。但看他先生外出拍電影,給夫人寫信,連家庭地址也寫不對,夫人的名字全寫錯了,臨了還怨夫人不關心他,說自己可憐兮兮像鰥夫。現代中年戲劇家中,有一位孫毓敏女士。人品好,藝術也好,很受觀眾歡迎。但她卻是一個殘疾人,“十年動亂”慘遭迫害,造成殘疾,以致全身病痛。但後來竟以超人毅力,又重登舞台,成為近十年中國京劇舞台上的一顆星。

無論成就什麼事業,沒有毅力怕是不行,而且一般的毅力都不行,非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才成。人生的良好欲望固然人人皆有,而人生旅途中的種種艱辛,更是個個難逃。不但有生活的艱辛,而且有人際關係的艱辛,還有許多其他一時難料的困難。比如你要成為一名科學家。你需要時間,但你偏偏沒有多少時間,你的時間大半倒花費在自己找資料,自己弄卡片,自己做實驗,自己買菜燒菜做飯上麵了。如果你是一位中年人,你還要照顧老人,撫養孩子;如果你工作的地方離家比較遠,你還要天天在路上花去2、3個小時時間。試想一個人一天隻有24個小時,那麼七折八折,還能剩下多少。但實際上的困難比這個還要多得多呢!比如你沒房子,那麼為著能夠分到一套房子還會大傷腦筋;如果你身體不算太好,你還會為自己跑醫院,找大夫傷腦筋;如果你的科研經費不足,你還會為申請經費大傷腦筋。如果你工資不高,又沒多少獎金,你還會為著幾個獎金,或者為著沒有獎金而如何向家裏人交代而大傷腦筋。這還不算完呢!還可能夫妻關係不睦,或者再有個第三者插足之類的事情發生。

那麼怎麼辦?隻有在種種不快麵前,硬著頭皮,直起腰杆,就和他們鬥上一鬥。何況說,你窩窩囊囊活著,這些問題照樣存在,與其在它們麵前成為小狗,不如變成老虎,便長嘯一聲,來、來、來,且與你們鬥上300合。即便是鬥得遍體鱗傷而死,也強似做那沒有缺點和損傷的沒用的蒼蠅。

但現在很多人,也有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他們總以為與其以生命作代價去拚命奮鬥,不如做投機買賣來得既舒適又快樂,既富貴又輕鬆。而且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看,確實有出力不多,甚至沒有出力就發大財的人。當然這裏麵情況複雜,其中一些人是發了政策財。比如同在一條公路上,一個國營長途汽車公司的司機,跑上一個月,一個差錯不出,一天假也不請,連工資帶獎金,不過300多元錢,可是一個個體戶司機,技術可能在什麼地方免費學的,汽車是國家銀行提供低息貸款借的,稅也不多,甚至未必交稅,而跑一天車,就能賺300元。雙方的差距之大,令人不可思議。這一類,可以說它是發了政策財,或者說是發了現行政策不盡完善的財。但這類人畢竟付出了勞動,雖然發財,也還可以。再有一類人,例如文藝走穴的穴頭,其中或許也有品行高尚者,但確有不交公也不上稅的人。他們本身並無文藝才能,但他們有點經營意識,一方麵看到有些地方人們文藝欣賞的需要,一方麵看到文藝明星有精力演出或者幹脆在本團沒什麼演出,於是牽線搭橋,於中盈利。七牽八掛,發了大財。多數演員,也不過多賺了幾個錢而已。真正發大財的恐怕不是這些演員,而是引導他們走穴的穴頭。穴頭靠的是無本生意,出力不多,賺錢不少,也可以說是發了管理體製漏網的財。但最不能原諒的則是官倒私倒,特別是官倒,以權謀私,不但不給國家增加半點財富,反而為監自盜。這些人最是可恨,給社會帶來的危害,也特別嚴重。

因為有那麼一些出力不多,或者幹脆沒有出力就發大財的人,於是投機心理漫延很快。但我要說,經濟投機這件事,在西方工業化國家,頗有市場,但風險也大,靠這個成為巨富的,就是有些,怕也不多。在社會主義國家,絕大多數會觸犯法律和有關政策的規定。因為社會主義是人民政權,即使目前可能有某些空子可鑽,從發展眼光看,其下場多數不會好。投機不是一條正道,投機心理也不正常的競爭心理。

中國有句古話:“兩軍相逢勇者勝”,又有一句俗語:“功夫不負有心人。”苦修苦練,雖不定成正果,但至少可以成為一名可愛的有些作為的和尚,一個好和尚。

5.漫論取勝之道

(1)認識自己

人人應該有美好的欲望,就是這欲望現在不能實現,也不能算錯。與其嘲笑一個為著美好欲望高興得流淚的傻子,不如去嘲笑自己沒有美好欲望卻專門批評別人想入非非的所謂智者。但美好的欲望僅僅成為一種欲望,畢竟可惜了。但實現它,非有必要的條件不行。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自身條件如何。

一個人的自身條件是可以變的,雖然不是每種條件都能變,至少相當多的條件可以變。身高之類的條件現在還不能改變。但在身體發育的時候也可以通過種種方法予以強化。其他不受或較少受先天性影響的條件,都可以改變,這個一會兒再講。

但條件的改變也有條件。在大致穩定的範圍內,你要實現自己的欲望,就非得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可。

然而,談何容易!

不要說全麵認識自己,就是在某一個特定方麵能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都不容易。德、智、體、美,四大要素,能正確認識其中一個方麵的,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物。

比如對於身體。身體究竟能不能算作健康,我們的認識能力怎麼樣?總的來說,不怎麼樣。所以,常常要吃後悔藥。有些人不愛看病甚至有病也不看。甚至連體檢都不參加。認為自己身體棒的很,比孫大聖還棒,無痛無病,體檢怎的?後來突然病倒,自己後悔,別人也納悶,說好好的一個人,怎麼就不行了呢?怎麼就不行了?因為身體內部早就發生壞的變化。即使大夫,對於身體健康的評價,也多出於現狀和近期考查。一次全麵體檢,大約可以管一年,其實管不到一年。比較有條件的地方,三個月就 進行一次體檢,饒是如此,身體出問題的人,還不算少。3個月檢查一次,病魔王還有空子可鑽。

況且,現代人說的身體健康,不但包括身體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非易事。我在前麵引過孫隆基先生的一個說法,他認為中國人常常會把心理方麵的不適歸納為身體方麵的不適。所以,中國人一聽美國人中心理有毛病的人如此之多,就有點驚奇和感歎。其實這和雙方的標準不同有關係。在美國人那裏,是除去健康的,都算有病。但徹底健康是個理想,而在中國人這裏,是除去有病的,全算健康。這麼說,好像故弄玄虛,其實不是。比如精神疾病,在我們這兒,除去精神分裂症和神經官能症等疾病以外,全算沒病。這幾年有不小進步。一些專家發現,現代大學生中,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比例很高。從經驗上看,我的一位同事進行義務心理谘詢活動,求救者人數很多。這不能不給我們一個很深刻的啟發,他們自身並不知道自己在精神方麵到底有病沒病。

又例如對美的認識,身體好壞,有些很重要的“內容”包在臭皮囊裏邊,看不見,摸不準,不好認識。至於自己長得美不美,這有什麼難辨別的,你自己長得美還是醜還需要請別人幫比鑒定嗎?

回答說,不錯,需要有人幫助鑒定。中國有自知之明一句話,這成語和先秦時代齊國宰相鄒忌的一件逸事有關。這件事已經過去數千年。現代人比鄒忌聰明1600倍。然而,對於自己的美醜特別是自己的美貌依然常常把握不準。比如很多大齡未婚青年,據一些記者的調查,他們常常對自己的美麗程度,估計過高。登個征婚啟示,上來便說自己長得相貌好,有風度,乃至真的見麵,對方馬上失望。實在說,很多大齡青年,過去可能很美,以至周圍的人也曾為她們的美驚歎過,但時光易逝,青春易老。過去的美,不再等於今天的美。總的印象卻頑固地留在腦子裏,也成了思維定勢。有些人幹脆就沒那麼美,但自己卻認為美得可以,其結果,也就不能如鄒忌那樣好了。

何況說,就是長得確實很漂亮,也需要先修飾自己才行。本來一副漂亮臉蛋,一旦塗抹過分,顯得黑白紅綠過於分明,讓人看著害怕,無緣無故,把漂亮給斷送了。這怎麼話兒說的!

但最能影響美好欲望實現的還在於對自己德與智的認識。

我們人類有一個特點,就是總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前麵剛剛說過,世界上好人本來就多,你這麼認識自己,多半絕對正確。然而好人不見得沒缺點,對自己的不足認識往往就不那麼正確了。最要命的人,本來自己已經錯了,還拚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如同賈府的王夫人與賈政這一對難夫難妻。其思想之僵化,道德之守舊,行為之惡劣,對別人傷害之嚴重,都是數一數二的,可他們自己呢?二話不說,都認定自己一千個正確,一萬個正確。一千個正確,一萬個正確,其實不好。正確“吃”多了也反胃。

還有一種叫做文過飾非。他們聰明太過,總能為自己的錯誤想出種種理由,然後七說八說,謬誤變成了真理,而且往往說得天花亂墜,氣壯山河。實際上,一個人的人品好壞,不在於你說,而在於你做。李廣不能言,但其影響自在,功勳不滅。太史公稱讚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仿佛鳥類,歌喉美妙的未必就是好鳥,比如烏鴉與貓頭鷹,那種叫聲,夠討厭的,然而卻是益鳥。聲音雖惡,不必計較。倘若並非益鳥,又自鳴得意,就該給它轟走,不讓他們自鳴得意,擾亂視聽。

對於智的認識,也很不易。因為人的大腦發育並不平衡,類型也不一樣。大體說來,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平衡發展型,一種為傾向發展型。均衡發展型的,往往各種才能比較平均。表現在學習上,功課容易門門都好,或者門門一般。傾向發展型則有些方麵比較突出,另外一些方麵則可能比較薄弱。如愛迪生,達爾文都屬於這一類,他們青少年時期,學習並不很好,甚至很壞。但這不說明他們就是笨人。所謂“笨”,並非智慧不夠,而是其智慧類型與學校施教內容不對路也。

認識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件事很難。一些少年人,自己以為什麼都行,除去上天入地而外,一切不在話下。因為他們是青年,可以原諒。青年多朝氣,有些疏漏,無須大驚小怪。如果是成年人,那就毫無可取之處。初生牛犢不怕虎,雖幼稚,亦可愛。已成衰老病牛,猶然固執如初,倘不是有特別的犧牲精神,就一定是一頭最蠢不過的牛,或者幹脆就是一頭瘋牛。最終不過給老虎準備幾頓美餐而已。

認識自己的智力類型,以便開發。認識對頭,開發的效果也好。當然,作為現代文明,不應把這些全看成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個人品質方麵的事,也不應僅僅看成是學校老師的事,社會對此負有曆史文明的責任,科學對此負有曆史研究的責任。

(2)相信自己

在講認識自己的時候,舉的一些例子,大約都是對自己的缺點認識不足,或者對自己的優點認識過高方麵的。但那隻是一個方麵,而且不是主要方麵。更主要的方麵,是對自己的優點認識不充分。明明很美,不能自覺其美;比如一個很漂亮的女孩,總覺的自己長得洋味不夠,下定決心非向西方白色人種看齊不可,那就錯了。東、西方人,各有美妙無窮處。有一位特別聰明的東方服裝設計師,他給東方人設計衣服,特別重視褲子的設計,一些專家不解,說褲子最沒有設計頭的,為什麼喜歡這個?她回答說,東方女性的胸乳部分,比不過西方人,雖也講三圍,但長處不在這裏,說句泄氣話,進化到今天為止,還沒達到預料標準,但東方女子例如中國女子腿的美麗,堪稱天下第一。中國人的旗袍就突出了中國人的這個特點。或許可以這麼說,西方女子的美,美在“上層建築”,而東方女子的美,美在“經濟基礎”。整體權衡,得失相當。從氣派上看,西方略有優勢,從風韻上看,東方獨占鼇頭。中國人若以藝術模特標準與西方人一決高下,目前實力還不夠。但若比時裝模特,尚難說鹿死誰手。

相信自己,首先就是要找到自己的長處。並且肯定和發展這長處。聰明人要為自己的長處而奮鬥;愚笨者隻會為自己的短處而苦惱。

中國有句名言,叫作“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是說人皆有缺點弱點的一麵。但又有一句話,叫做“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實不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各有其優點,就是長得不算漂亮的人,也必有某些優點,長得一無長處的人,簡直就沒有一個。如果每一個毛孔都醜陋得嚇人,那麼,他反倒成了人中“一寶”。起碼可以作為模特,那麼,畫家準備畫鬼的時候,便去請他。中國人畫鬼,醜而不惡,雖醜陋不能真正嚇人,蓋因為畫來畫去,不能離人生太遠。倒是畫那些有人情味道的鬼怪,更為得心應手。人皆有優點,沒有一點優點決計不能生存,問題是能否把這優點和長處充分發揮出來。一個白癡學者,還可以有自己的發明和創造。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心理障礙,沒有思想負擔,明明他們連生活自理的能力都沒有,但他們滿不在乎,於是自己解放了自己。哪怕隻有一點點智慧,也能釋放出來。越是那些聰明人還越是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聰明,所以他敏感,因為他敏感,所以他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因為他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他對自己往往缺乏信心。因為他對自己缺乏信心,所以自己的聰明反而不能真正派上用場。這叫文化幹擾。那些偉大人物,也許智慧比常人高些,也許不見得,但他們在自信這一點上,幾乎毫無例外。仿佛舉行演講比賽,那些全不怯場,敢把話講出來,有聲有色講出來,而且講著講著就來了靈感的人,獲勝機會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