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可以信仰這個宗教,也可以信仰那個宗教,可以信仰同一宗教的這個教派,也可以信仰同一宗教的那個教派。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製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當前國際上一些地區民族紛爭、宗教衝突時有發生。而在中國,民族、宗教方麵始終保持著穩定和諧的局麵,各個宗教和睦相處,信教者與不信教者,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教派者互相尊重,友好相待。這種不同宗教和諧相處的狀況,紮根於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之中,深受傳統文化中“和為貴”思想的影響。中國曆史上在信教與不信教者之間,在信仰不同宗教者之間,很少因為宗教信仰而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更不用說宗教戰爭。
宗教界人士認為,現在是中國宗教的“黃金時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信教人數有1億多人,宗教教職人員約36萬人,宗教活動場所約13萬處,宗教團體近5500個,宗教院校110多所。各宗教都辦有自己的刊物,出版了一大批宗教經典書籍。例如,自1980年至今,中國基督教會累計印行《聖經》
達7000萬冊,共22種版本,成為世界上印刷《聖經》最多的教會。180中國政府致力於提高包括信教群眾在內的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同時特別注意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
藏族多數群眾信奉藏語係佛教。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得到了充分的貫徹落實。目前,西藏有1700多處佛教活動場所,住寺僧尼4.6萬多人。信教者家中幾乎都設有小經堂或佛龕,每年到拉薩朝佛敬香的信教群眾達百萬人以上。活佛轉世是藏語係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得到了國家的承認和尊重。1995年,中國嚴格按照宗教儀軌和曆史定製,經過金瓶掣簽,報國務院批準,完成了十世班禪轉世靈童尋訪、認定以及第十一世班禪的冊立和坐床。這些舉措充分反映了藏族群眾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受到尊重和保護,得到了西藏廣大信教群眾的擁護和支持。181
中國政府尊重和保護穆斯林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風俗習慣。對穆斯林的朝覲,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了各種服務和便利,受到穆斯林的稱讚。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廣大穆斯林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經濟能力出國朝覲的人數逐年增多,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組織朝覲的人數不斷提高。2007年,中國有組織朝覲的人數首度突破1萬人。
在新疆,現有清真寺達2.3萬多座,宗教教職人員2.9萬人,滿足了信教群眾過宗教生活的需要。182
凝聚新社會階層人士的力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全麵兼顧和實現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利益,充分發揮社會各階層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凝聚社會各階層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所有製經濟的共同發展,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新社會階層人士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這些人員的社會身份和政治地位比較模糊,人們對他們的看法也不一致。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正名,認為他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中國共產黨對非公有製經濟的認識也經曆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從開始認為非公有製經濟是公有製經濟的必要補充,到後來承認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相繼出台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以及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製定了一係列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為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增添了強勁動力。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非公有製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全國非公有製經濟企業已超過10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4000萬戶,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稅收貢獻率超過50%,就業貢獻率超過80%。183
非公有製經濟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廣大非公有製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積極培育和發展知名品牌。目前,我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非公有製經濟完成的。非公有製企業積極安排就業、吸納下崗職工再就業、安置城鄉富餘勞動力,成為安排社會就業的主渠道;積極參與國家扶貧開發,特別是光彩事業、溫暖工程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非公有製企業還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企業,積極“引進來”,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為增強我國經濟、科技實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主動“走出去”,廣泛開展境外投資建廠、合作開發資源等,拓展了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