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食品產業鏈主要包括生產者和進口商、加工者、銷售商(零售和批發)、食品服務、貿易組織、專業群體和私人組織等。各環節的參與者的主要責任是將糧油食品從農田送到消費者的餐桌。在整個食物鏈中,這些產業鏈的基本責任是確保食品的生產及其安全性。為了有效地完成這一任務,產業鏈中各環節的組織與參與者,必須保持與政府和消費大眾的緊密聯係。
教育、培訓和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在糧油食品生產、安全提升中起著關鍵作用,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密切合作。要提高大眾的食品健康安全意識,就需要強力推進教育、宣傳,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實施從農田到餐桌各環節進行有效的教育與培訓。
1.對糧油食品產業從業人員的培養
現階段,從農田到餐桌的人才培養比較薄弱,各環節的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升。人才培養主要包括:第一,對原料種植人員(即對農民)的培訓;第二,對生產加工人員的培訓;第三,對管理人員的培訓。
生產者是糧油食品生產的主體,加強對生產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是保證生產出合格的安全食品的關鍵。在西方一些國家,生產者必須參加由國家組織的統一學習,經過科技知識與相關規程的教育與培訓,方可從事種、養殖業。而我國,對生產者的培訓基本處於自流狀態。特別是一些農民種兩塊地、養兩圈豬,把安全的食品留給自己,而把噴過量農藥、灌工業汙水的食品直接送進市場。因此,首先加強對生產者的糧油食品安全培訓,對確保食品安全具有開創性意義。同時,作為補充,政府等相關部門需要建立並發展一套提高糧油食品質量和安全係統效率的工具,包括:糧油食品質量控製手冊,主要內容是覆蓋多種糧油食品控製流程的操作指南等。
2.糧油食品生產安全的教育
首先,要求糧油食品從業人員必須掌握糧油食品加工的工藝流程(基本的生產過程);其次,政府及主管部門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大眾進行糧油食品安全教育;對不同的人群教育必須要有針對性,采取大家經常接觸到的信息渠道,以便有效地把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以及如何降低這些風險的方法準確地告知大眾。
3.針對消費者的教育
在我國,過去由於一直不太重視對消費者與生產者關於糧油食品生產與安全知識的教育,致使具有糧油食品安全意識的消費者和生產者比較少。這就需要糧油食品的監管部門,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一係列活動,來向大眾傳遞有關糧油食品安全的信息。比如可以通過媒體訪談等宣傳活動,使大眾的糧油食品安全意識逐步得到增強。還可以舉辦“糧油食品安全日”活動,大力宣傳糧油食品安全方麵的知識與法規。中央政府應該致力於教育和告知一般公眾下列問題:標簽(包括健康和營養信息)、標準和說明、技術的變化和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