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勞逸適度,健康長壽(1 / 1)

孫思邈認為:“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即勞和逸的標準是“中和”,有常有節,不偏不過。隻有正確處理勞逸之間的關係,才能起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對每個人來說,勞逸都不能“太過”或“不及”。人體猶如一台巧妙的機器,過忙過累,猶如不停地高速運轉,突然猛停急刹車,因機器零件沒有減速與適應期,刹閘越猛,越易發生故障和意外。隻有勞逸適度,才能保證機體氣機通暢、血脈調達、五髒安和。

勞、逸不僅包括形體方麵,也包括精神方麵。勞逸適度不僅能增強人的體質,使精力充沛,而且能堅強人的意誌,使精神振奮,對事業充滿強烈的進取心,積極工作、創造成績。勞逸適度總的原則是需要把握一個“度”的概念。這裏所說的“度”,主要是指勞動強度的強弱和勞動時間的長短。勞動強度過強,時間過長,其相對的一麵——逸就會不及。反之,勞動強度太弱,時間太短,逸就會太過。過與不及,都是不適度的表現。因而,這個“度”的把握對健康十分關鍵。

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勞傷過度則可內傷髒腑,成為致病原因。中醫認為,過度的腦力勞動會傷脾氣,導致脾氣鬱結、脾胃功能失調;過度的形體勞累可先傷人體的元氣、進而損傷脾氣,引起脾虛氣弱。因此,過勞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視,可以說,過勞是健康的大敵。

過勞傷人,過度安逸同樣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奉行“工作越清閑越好,活動量越輕越好”,懶於用腦,飽於口福,有的甚至每天大部分時間是在沙發和床上度過的,且不知如此“享福”,往往會因福得禍。缺乏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易引起氣機不暢,升降出入失常。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髒腑經絡氣血陰陽的運動變化,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貪圖安逸,日常活動少,氣機的升降出入就會呆滯不暢。氣機失常還會影響到五髒六腑、表裏內外、四肢九竅,而發生種種病理變化。根據生物進化理論,用則進廢則退,若過逸不勞,則氣機不暢,人體各個器官功能衰退,氣機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也將終止。可見,貪圖安逸不勞動也會損害人體健康,加快機體的衰老,甚至導致死亡。

由此可見,過勞與過逸都是不適度的表現。隻有做到勞逸適度,才能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養生學家主張勞逸結合,互相協調。例如勞與逸穿插交替進行,或勞與逸互相包含,勞中有逸,逸中有勞,隻有勞逸協調適度才有益人體的健康。勞逸適度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一般可借鑒以下做法:

1.根據年齡和體質不同區別對待

勞逸適度,要根據年齡和體質的不同而靈活掌握。一般來說,青壯年氣血旺盛,筋骨健壯,正是發育成長階段,能耐受較強和較長時間的勞動。休息後疲勞亦易消除;老人氣血漸衰,筋骨漸弱,過強和長時間的勞動,便難以勝任。勞動後也需要較長時間的休息才能恢複。

2.家務勞動秩序化

操持家務是一項耗費體力的繁雜勞動,主要包括清掃、洗曬、烹飪、縫補、尊老愛幼、教育子女等。其實,隻要安排得當,則能夠雜而不亂,有條不紊,有勞有逸,既鍛煉身體,又增添精神享受,有利於健康長壽。反之,若家務勞動沒有秩序,雜亂無章則形勞神疲,身體就難免為邪氣所侵,甚至造成早衰折壽。

3.腦力勞動要與體力活動相結合

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者,長期處在缺少氧氣的空調房,有時候工作壓力大,還會失眠。這就會導致人們的大腦缺少氧氣,讓人變得昏昏沉沉。因此,腦力勞動者在業餘時間,不妨進行一些體育鍛煉,使機體各部位得到充分有效的運動,而且還能改善大腦缺氧症狀,緩解工作壓力。

4.體力勞動要輕重相宜

在工業勞動方麵,勞動強度相對較大,但勿忘注意勞動強度輕重相宜。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好業餘生活,使自己的精力、體力、心理、衛生等得到充分恢複和發展。在田園勞動方麵,應根據體力,量力而行,選擇適當的內容,注意輕重搭配進行。

5.休息保養多樣化

要做到勞逸適度,不妨選擇多樣化的休息方式。休息可分為靜式休息和動式休息,靜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動式休息主要是指人體活動,如聊天、看戲、下棋、散步、觀景、釣魚、聽相聲、聽音樂、賦詩作畫、打太極拳等。總之,動靜結合,寓靜於動,不僅使人體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同時,還會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機。

養生提示

生活、工作有規律,機體運行才能均衡,這是健康長壽的要訣,也是勞逸結合的真諦。勞和逸講求“中和”之道。有理、有利、有節,勞逸結合、中庸適度、自然和諧,才是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