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縡生性剛強,他懷著滿腔怒火,在獄中上書陳後主,對他進行勸諫,說:“您作為一國之君,應當畢恭畢敬地上事天帝,像愛子女那樣撫愛天下的百姓,要克製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疏遠那些阿諛奉承的奸佞之人,天沒亮時就穿衣起床,天色已晚卻忘記了吃飯,隻有這樣勤政不息,才能讓恩澤遍及天下,把幸福留給子孫後代。陛下最近過於貪戀酒色,不忠於天地和祖先的神靈,卻一味地向荒淫昏庸的惡鬼討好;小人們包圍在您的身旁,宦官擅權專政,仇恨忠直之士,把百姓看得如草芥一樣的輕賤。後宮的嬪妃拖著錦繡的衣裙,馬廄裏的豆和穀子有多餘的,但是天下百姓卻流離失所,僵屍遍野;賄賂公開進行,國庫的資財大量流失,搞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可能偏安東南的陳國的氣數,到此就算完結了。”陳後主看了傅縡的奏書後,大怒。過了一會兒,怒氣稍微平息了一點兒,就派人對傅縡說:“如果我赦免你,你以後能不能改過呢?”
傅縡回答說:“我的心就像我的麵孔,如果我的麵孔能改變,我的心就可以改變。”於是,陳後主更加發怒,命令宦官李善慶徹底查辦傅縡。後來,陳後主就把傅縡賜死在獄中,當時傅縡五十五歲。
三冬足文史
“三冬足文史”形容勤奮讀書,學業有成。
此典出自《漢書·東方朔傳》:“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
漢代,有一個人叫東方朔,字曼倩,漢平原厭次人,漢武帝即位後,廣泛招攬天下人才,選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對他們不拘常規,破格提拔使用。於是,四方人士紛紛上書陳述政事成敗得失,對自己進行炫耀吹噓的人不計其數。漢武帝看了這些奏書之後,留下那些無關緊要、不予采納的奏書,讓申奏的人回去。東方朔初進京城,上書說:“我東方朔在少年時代就失去父母,全靠兄嫂撫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書,平時忙忙碌碌,隻有冬季才有時間讀書。我用三個冬季(即三年)學習文史,學到的知識已經足夠用了。十五歲學習擊劍,十六歲學習《詩經》、《書經》誦讀了二十二萬言。”
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專注於一物,而忘記他事;或用來形容音樂高妙,令人忘情。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相傳在我國古代,有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這種樂舞不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春秋時期,孔子談到《韶》這種樂舞時,也是讚不絕口。
有一次,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很長時間吃肉也覺不到肉的滋味,說:“想不到古人創作的音樂達到了如此迷人的地步。”
殺彘教子
“殺彘教子”比喻父母對子女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建立父母的信用。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曾參是孔子許多弟子中最有名的幾個之一,他宣揚孔子學說,述《大學》,作《孝經》,在當時也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由於他本身受過嚴格的教育,所以對下一代也非常重視。一次,曾參的妻子因為有點事要去市場,被他的孩子知道了,於是孩子也要跟他母親一起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騙她的孩子說:“你乖乖的在家吧!等我回來後把家裏的那頭豬殺給你吃。”孩子聽了這話,便乖乖地留在家裏。過了一會兒,曾參的妻子從市場回來了,一推開門,看見丈夫和孩子正在追捕那頭還沒有養肥的豬。他的妻子很生氣,就把孩子推開一邊,對她丈夫說:“我剛才的話不過是暫時騙騙孩子,你怎麼信以為真了呢?”曾參卻認真地說:“跟孩子開玩笑要看情況,不能隨便胡說;孩子覺得大人的話都是真的,所以他才聽父母的話;看了父母的舉動,先是模仿,再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現在你欺騙了他,其實就是教孩子下次學會欺騙你,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對的。”他的妻子聽後啞口無言,就讓曾參把小豬殺了。
傷仲永
“神童”方仲永的一生說明: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學習,天賦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此典出自《臨川先生文集》。
江西金溪縣有個老百姓叫做方仲永,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方仲永長到五歲,從來沒有看到過筆墨紙硯。有一天,他忽然哭著要筆墨紙硯。他父親感到奇怪,從鄰居家借了給他。拿到筆墨紙硯後,他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定了題目。那首詩用奉養父母、團結宗族作為主題。詩寫出以後,一鄉的讀書人都傳閱了。從此以後,指定任何事物要他作詩,他都能馬上寫出,那文采、立意都有值得讚賞的地方。同縣的人都驚歎他的才能,逐漸把他父親當作賓客接待,有人還拿錢財接濟他。他父親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輪流拜見同縣的人,卻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方仲永的事已經很長時間了。明道年間,我跟隨父親回鄉,在舅父家見到了方仲永,當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做,跟以前的名聲不能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再到舅父家去問方仲永的情況,大家說:“方仲永的才智已經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