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方仲永領悟知識的才智,是從先天獲得的。他從先天獲得的東西,比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普通人,那是他從後天獲得的東西不夠。像他這種人先天稟賦這麼好,由於忽視後天學習,尚且成了一個普通人;現在那些先天稟賦差,本來就是普通人的資質,而又不注重後天學習的人,又怎能夠趕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形容培養人才是百年大計,極為重要。
此典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用之,唯王之門。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人叫管仲,名夷吾,字仲。他在齊桓公手下任相國,協助齊桓公富國強兵,統一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相傳他寫了《管子》一書,共二十四卷,八十六篇。”
《管子·權修》篇寫道:“希望當年有所收獲,就種穀物;希望十年有所收獲,就栽樹木;希望終身有所受益,就培養人才。因為播下種子,一年能夠收獲的是穀物;播下種子,十年能夠收獲的,是樹木;播下種子,百年才能收到效益的,是人才。如果我培養了人才,他就會像神靈一樣發揮作用,處理事情就像神明一般,這是君王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詩瓢
“詩瓢”比喻作詩的一片苦心。
此典出自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十:“(唐球)為詩拈稿為圓,納之大瓢中。”
唐朝有一個詩人,叫唐球。他住在蜀地,是一個不受禮教拘束的人。他寫好詩後,就將詩稿揉成紙團,裝進一隻大瓢裏。日積月累,大瓢裏便裝了許多篇詩稿。他臨死前,將瓢投入江中,說:“如果這些詩文不沉沒,那麼得到它的人就會了解我的一番苦心。”後來,這些詩篇果然被人得到了,認識他的人都說:“這是隱士唐球的詩瓢。”
書淫
“書淫”形容嗜書成癖、讀書入迷的人。
此典出自《晉書·皇甫謐傳》:“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晉代安定人。是東漢靈帝時的太尉皇甫嵩的曾孫。
皇甫謐二十多歲時,還不愛學習,整天到處閑逛,玩起來毫無節製,有的人認為他是白癡。有時得到了瓜果,便去孝敬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說:‘即使用牛、羊、豬等三牲來奉養長輩,也算不上真正的孝順。’你今年已經二十多歲了,眼中沒有禮教,心中不入善道,沒有什麼使我感到安慰的。”接著,任氏歎息說:“以前,孟母三遷,造就了孟子的仁德,曾父殺豬,對曾子進行教化。難道我居不擇鄰,對子女的教育存在漏洞嗎?為什麼你如此拙笨遲鈍呢?修身養性,刻苦學習,歸根到底是你自己受益,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於是,任氏在皇甫謐麵前哭了起來。皇甫謐深受感動,從此他向同鄉人席坦學習,勤苦不怠。由於生活貧寒,他親自耕田種地,身邊帶著經書,邊幹農活邊學習,終於掌握了各種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他把著書當作自己的事業,自稱為“玄晏先生”。他著有《禮樂》、《聖真》等著作。後來,他得了風痹症,還是手不釋卷,勤奮讀書、寫作。
有人勸皇甫謐說,應當傳揚自己的名聲,廣交天下的朋友,以讓自己能夠做官。而皇甫謐認為,身居田野之中,也可以領略堯舜之道,何必出仕為官,追名逐利呢?為此,他寫了《玄守論》,答謝友人的關心,同時也闡明自己的誌向和觀點。
所以,皇甫謐不去當官。他沉醉於典籍之中,廢寢忘食地刻苦鑽研,當時人稱他為“書淫”。有的人勸他說,學習太用功了,會損傷精神,搞垮身體。而皇甫謐回答說:“早晨聽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了,我也會心滿意足的。何況人的壽命長短和氣數都掌握在蒼天手裏呢!”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意指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雖然細微,但積蓄長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此典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錢斬吏》:“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乖崖,任崇陽縣令。有一次,一個官吏從府庫中出來時,鬢旁頭巾裏藏著一枚錢。張乖崖發現後,就去盤問他,那個官吏承認錢是從府庫裏偷來的。於是張乖崖下令杖打他,那個官吏不服氣,勃然大怒說:“一枚錢有什麼了不起,卻要杖打我?隨便你打吧,反正你不敢殺我。”張乖崖拿起筆來,宣判說:“一天一枚錢,千天就是千枚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然後,他親自拿起寶劍,走下堂來,殺死了那個官吏。事後申報台府,要求台府處罰自己。
孫敬懸梁
“孫敬懸梁”比喻人的成材,不決定於天才或環境、條件,主要決定後天的勤奮、刻苦和堅持不懈。
此典出自《太平禦覽》:“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係頭懸屋梁。後為當世大儒。”
這段話意思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