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這一天更不曾睡覺,替他弄這樣弄那樣,忙了個六神不安。”(8)(2 / 3)

此典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複為羽聲慷慨。士皆石戚目,發盡上指冠。

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戰國時燕國的太子丹曾經被扣留在秦國做為人質,後來從秦國逃回。秦國有並吞六國的野心,當秦軍逼近易水、臨近燕國邊境時,他異常憂愁,就千方百計請了一位勇士去刺殺秦王。那個勇士名叫荊軻,太子丹非常恭敬地對待他,天天去問候他,衣食住行,隻要荊軻喜歡的,他總想辦法供給。

荊軻受到燕太子丹的優待,很久都沒有想到秦國去的意思,太子心裏焦急萬分,就想讓他早點去,但是因為荊軻要等一個人,所以沒有出發。後來燕太子實在等不及了,荊軻才找了一把異常鋒利的匕首出發了。荊軻出發的時候,燕太子和他的臣子都穿了白衣服去送行。到了易水岸邊,將要渡河時,高漸離敲著築,荊軻唱著歌,聲音十分悲哀;其他勇士都流著眼淚,歌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歌聲慷慨而激昂,壯士們的眼睛都瞪得很大,頭發也都豎起來。

龍驤虎步

“龍驤虎步”的意思是,如駿馬高昂著頭,似老虎邁著雄健的步伐。用來比喻人高視闊步,氣勢威武,氣概威武雄壯。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陳琳傳》:“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發耳。

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

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弘病死,太子劉辯繼位,即漢少帝。

當時,漢少帝年僅十四歲,由何太後臨朝聽政。太後的哥哥何進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朝政。何進聯絡袁紹、袁術等豪強,準備將宦官斬盡殺絕,並打算將董卓等駐在外地的將領召回京來,一起參與鎮壓。

然而,主簿陳琳持反對意見。他勸諫何進說:“現在您是大將軍,皇家的威望集於一身,手握兵權,身居要職,如龍馬高昂著頭,似猛虎邁著雄健的步伐,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辦法,這就像鼓洪爐燒毛發一樣容易。誅殺宦官,不符合漢家以前的規矩,但是符合道義,上天和百姓都會讚成。

而您卻丟掉了最有力的武器,而求得駐外將領的援助。各路大軍聚會後,強者就是霸主。這就會造成陣前倒戈、授人以柄的被動局麵,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會造成禍亂的根源。”但是,何進不願聽從陳琳的勸告。

何進聽不進陳琳、曹操等人的勸告,就派人去召董卓。事不機密,走漏了消息,宦官張讓、段珪等搶先下手,殺死何進。袁紹、袁術又殺死宦官兩千多人。在一片混亂中,董卓引軍到達洛陽,縱兵劫掠,肆意屠殺無辜。正如陳琳所料言,更大的禍亂開始了。

絡繹不絕

“絡繹不絕”形容過往人馬或車、船前後相續,連接不斷。

此典出自《後漢書·郭伋傳》:“到郡,招懷山賊陽夏趙宏、襄城召吳等數百人,皆束後降,悉遣歸附農。因自劾專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後宏、吳等黨與聞威信,遠自江南,或從幽、冀,不期俱降,駱驛不絕。”

公元28年,郭伋中山太守,第二年,轉為漁陽太守。漁陽在遭受王莽之亂後,社會混亂,賊寇橫行。

郭伋到任,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打擊元凶、瓦解賊眾,於是漁陽郡內的盜賊銷聲匿跡了。

當時,北方的匈奴經常侵擾漁陽郡界,邊境一帶的百姓深受其害。郭伋訓練兵馬,設下攻守的計策,匈奴聞風喪膽,從此不敢再來挑釁,廣大民眾得以安居樂業。郭伋上任五年來,漁陽郡穩定有序,人丁興旺。後來,潁川郡內盜賊群起,民不聊生。公元33年,朝廷征拜郭伋為潁川太守。臨行時,光武帝召見郭伋,慰勞他說:“你是一個賢能太守,此去山高路險,請多保重。”

郭伋到達潁川郡後,用德行安撫山賊,陽夏的趙宏、襄城的召吳等數百人都放下武器投降,郭伋就自作主張把他們全部放回家鄉務農。

郭伋擅自釋放降賊,按照慣例是有罪的。因此他自行上書皇帝,奏報自己擅作主張的過失。

光武帝非常造成他的降賊策略,不追究他的責任。後來,趙宏、召吳等人的同夥聞聽郭伋的威望與信譽後。他們遠自江南,或者從幽、冀之地趕來不約而同地向郭伋投降,一時間,投降的人馬絡繹不絕。

慢條斯理

“慢條斯理”比喻說話做事動作緩,不慌不忙。

此典出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爺親自在這裏傳你家兒子說話,怎的慢條斯理。”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寫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通過描寫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象,批判了八股科舉製度,揭露了程朱理學和孔孟之道摧殘人才、扭曲人民心靈的本質。

在這部小說的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中說到這樣一段故事:有一個叫王冕的放牛娃,天姿聰明,精通天文、地理,特別是畫得一手好畫。他畫的荷花,就像剛從湖裏摘下來貼在紙上一樣。因此,王冕的名字全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王冕既不求官爵,也不結交朋友,一天到晚在家閉門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