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漢初時,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有一個叫陳平的人,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他年少的時候家裏很貧窮,好道表法裏的黃老之術。陳勝起義時,陳平投奔魏王咎,為太仆。後跟從項羽入關,任都尉。他覺得項羽有勇無謀,成不了大事,便投奔了劉邦。劉邦見他一表人才,才華出眾,便拜他為護軍中尉。當時,周勃和灌嬰等人都是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他們見劉邦待陳平為上賓,心裏非常不服氣,便對劉邦說:“別看陳平儀表堂堂,實際上不過像綴在帽子上的玉石一樣,外表好看,內裏未必有真才實學。”
劉邦擅長觀察和使用人才。他沒有聽信周勃等人的勸告,繼續重用陳平。
後來陳平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疏遠了謀士範增,並用爵位籠絡大將韓信。這些都被劉邦所采納並且取得成功。漢朝建立以後,陳平被封為曲逆侯,曆任惠帝、呂後、文帝三朝丞相。
麵麵相覷
“麵麵相覷”形容做錯了事或極其驚慌時,不知如何是好的樣子。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三國時代,曹操率兵攻打徐州,呂布趁機攻占了兗州和濮陽。曹操聞訊,急收軍返回以保其家。
曹軍日夜兼程來到濮陽,呂布引軍與之大戰。第一個回合,曹軍大敗,後退三四十裏。部將於禁對曹操說:“呂布的西寨兵卒不多,今夜可引軍去襲擊;如果占領了此寨,呂布的軍士必然恐懼。”曹操認為於禁說得有理,於是在當天傍晚的時候引軍攻擊;呂布的兵將不能抵擋,四散奔逃。曹操奪了西寨後不久,呂布派出的援軍便到了,於是三軍混戰。將到天明,呂布親自引軍來到。曹操勢單力薄,隻好後退,但往北走,被張遼、臧霸殺了過來;往西走,又有郝萌、曹性、成廉、宋憲四將攔住去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眾將拚命作戰,曹操當先衝殺,但箭如驟雨,無法前進。曹操無計可施,大叫:“誰人救我!”叫聲剛落,軍隊裏一將踴出,此將乃典韋也。典韋飛身下馬,插住兩戟,取短戟數十枝在手,對從人說:
“賊來十步乃呼我!”遂放開腳步,冒箭而行。當呂布的數十個騎兵追來,離典韋五步遠時,典韋飛戟刺殺,一戟一人一馬,無一虛發,立殺十數人,餘眾皆逃。典韋又飛身上馬,挺一雙大鐵戟,衝殺前去。
郝、曹、成、宋四將抵擋不住,各自逃去。
典韋殺散敵軍,救出曹操。正當他們尋路歸寨時,背後喊聲大作,呂布驟馬提戟趕來;曹操“人困馬乏,大家麵麵相覷。”曹操正慌亂的時候,夏侯惇引軍來到,於是夏侯惇便截住呂布大戰。兩軍鬥到黃昏,大雨如注,乃各自收軍。
麵無人色
“麵無人色”比喻極度驚懼。
此典出自後人從“吏士無人色”這句話中引申出《漢書·李廣傳》:“匈奴左賢王以四萬騎圍廣,廣軍皆恐,……會暮,吏士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
西漢時,有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叫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漢文帝時,他參加抗擊匈奴的戰爭,為侍郎、武騎常侍。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的太守。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為衛尉。後任右北平太守。由於李廣的威名,匈奴數年不敢侵擾,人們都把他稱為“飛將軍”。
李廣在四十多年中,曾經擔任過七個郡的太守,朝廷的賞賜,他都分給部下。行軍作戰時,遇到水、糧不足,如果士兵不吃飽喝足,他照例是不爭著吃、喝的,所以,他深受士兵的愛戴。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李廣率四千騎兵迎擊匈奴,被匈奴左賢王以四萬騎兵圍住。士卒們十分恐慌,一個個嚇得麵無人色,而李廣卻神色自若。後經奮力作戰,加上援軍的及時到來,才把匈奴兵擊退。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軍衛青攻匈奴,因為失道被責,而自殺身死。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認識不認識他的人都痛哭流淚。
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擁擠。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春秋末年,齊相晏嬰出使楚國。當時齊國政治混亂,而楚國比較強大,因此楚王想借此機會羞辱晏嬰一下。
楚王聽說晏嬰身材矮小,相貌醜陋,就命令士兵在城門的旁邊開個了個小門。晏嬰來了後,士兵就領他從小門進城,並對晏嬰說:“聽說你身材矮小,特意給你開了個小門。”晏嬰堅決不進,說:“這個小門像一個狗洞,如果出使狗國,自然應該從狗門進去。我現在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從這個門進去。”楚國的官員無話可說,隻好讓他從大門進入。
晏嬰在大殿中拜見了楚王,楚王傲慢地說:“齊國就這麼缺乏人才嗎?為什麼派遣你這樣難看的人來充當使臣呢!”晏嬰神情自若地回答說:“齊國國都人口眾多,人們張開袖子,就可以遮住天上的太陽;灑下汗水,就會像下雨一樣;他們在大街上肩挨著肩,腳碰著腳,熙熙攘攘地生活在一起,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楚王說:“那麼齊國為什麼派遣你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