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引論:堅持,並且超越(1)(2 / 3)

廉價占用人的自由與時間:電視是“時間竊賊”,占據了人們的閑暇時間;電視是家庭中的“霸王”或是“第三者”;人們隻同電視打交道,電視剝奪了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機會,導致社會隔離;看電視基本上是一個被動的經驗過程,電視奪去了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使人處於虛幻的滿足狀態,從而喪失行動能力:電視讓人逃避現實,它分散了我們對現實世界中重要事件的注意力;電視是“精神鴉片”,是麻醉劑。

另外,2009年11月,筆者和大一學生課堂討論這一議題時,王梓任、李周、餘楚倩、肖湘女、張藝馨等同學補充了如下“批評或者質疑”:促成少年兒童早熟;不利於受眾培育思考能力,看多了,會降低智商;使我們慵懶;越看越寂寞,加劇心靈的空虛;電視機有輻射,看多了影響健康,尤其是影響視力。

針對類似的批評,伯傑的文章中概述了三個方麵的辯辭。其一,電視提供了人們所希望的東西,這與那些名流評論家所認為的人們應該知道的(如高雅文化、增進知識、有教育作用的內容)大相徑庭;社會精英不喜歡普通的人,於是把批評電視當做間接批評人們的一種手段,因為直接批評不易被接受(尤其在“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其二,對電視的攻擊沒有科學依據——絕大多數現有的電視研究都有下述特點:不是坐在椅子上空想的理論,就是沒有嚴格設計的實驗和研究的結果,這些都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其三,人們隨時可以關掉電視。

2.對電視的肯定或者讚美

傳遞信息、監視環境:電視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包括新的產品和服務;電視是傳播範圍最廣的媒介,它使各國、各族、各地的文化實現前所未有的融合與傳播;電視具有社會監督作用。

人的社會化與社會整合:電視能夠對觀眾導入社會化的行為方式和觀念,從而,有助於個體的全麵社會化;電視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溝通、聯係的中介,拉近了人與外部世界認識上的距離,能夠增加人們對各種社會事務的參與感——迄今為止,電視是社會協商對話的最有效工具;電視可以幫助解脫文化赤貧狀態,衝擊傳統觀念,有助於前現代社會的現代化;電視能夠形成更大範圍的共同認知體驗,增進文化溝通,有助於社會心理的融合;電視能夠吸引社會注意力,組織社會輿論。

傳遞精神遺產、文化教育:電視能夠擴大觀眾的信息占有量和見聞,改變人的經驗結構,並且具有文化示範的作用,因而,有助於社會文化發展;電視是大眾學習的學校,電視培育是現代新人形成的條件;電視教育人,激勵人們上進。

提供娛樂:電視有助於人們放鬆身心;電視安慰了許多人,尤其是幫助病人和老人獲得廉價、持久的娛樂;電視是一種家庭享受,是大眾娛樂的劇場,收看電視幾乎成為現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

二、娛樂化——眾矢之的

無論從頻道和節目的總量,還是從觀眾的人數來看,中國都是電視大國。2006年,全國4歲以上(含)的電視觀眾達到11.99億,平均每人每天看電視176分鍾。而且,電視也是人們接觸最頻繁的東西,平均每周5.7天,有88.8%的公眾幾乎每天都會看電視。見《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7》,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社編著,2007年版。

可以作為旁證的是:2001-2007年,電視的日達到率從91.4%提高到93.5%。而報紙從71.2%下降到65.9%,廣播從25.6%下降到15.6%。——這是一個“電視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