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業界之所以飲鴆止渴、殺雞取卵般娛弄觀眾,並不是“無知”或者“無恥”,而是“形勢比人強”、不得不然。指點迷津,當然有助於明辨是非;道德勸諭,強調曆史責任和文化使命,或許可能發揮深遠的影響。不過,僅僅是這樣的“電視文化指南”,似乎“不食人間煙火”——這類批評仿佛對牛彈琴、陷入“自說自話”的境地就是明證。
因為娛樂異化是多種社會因素合力的結果,我們把眼光盯在某一層麵、某一群體,高高在上、“站著說話不腰疼”般隔靴搔癢,可能於事無補。然而,沿著“常識傳授、品行教育”的思路,大同小異的評論們炮製出籠了,嚴肅、中肯、建設性的批評反倒被淹沒。由此,電視批判格外地蒼白無力,以至於“不如沒有”。
當今中國,因為電視對社會、對民眾的塑造威力,因為電視文化異化的日益嚴重,批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毋庸贅述,關鍵是批評什麼、怎樣批評。筆者認為,批評之前,我們必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得不然。
三、製度批評才是重點
作為一個“電視迷”,“看電視給了我很多樂趣……我是普通觀眾中典型的一員”;作為一個電視工人,我做過十幾年的節目,新聞、社教、娛樂都有涉及。所以,我希望能夠以生產者、消費者和批評者的多重身份,比較全麵、切近、深入地探討電視娛樂文化方麵的“老生常談”,藝術(現象)→文化(本質)→製度(根源),重彈老調,力求翻出新聲。
在當代社會的運行中,製度之重要或許怎麼樣形容都不過分。
電視製度問題就是電視媒介如何結合社會生活開展工作的問題。“電視製度是生產創造力的最有力保證”;小而言之,“體製是技術潛力充分開發的決定性因素,是技術得以有效生存的絕對空間,沒有必要的體製空間,再好的技術也無法發揮作用”電視機構的建立及其有序、健康發展,電視節目的生產製作,電視的經營運轉,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製度作保障。電視製度文化在整個電視文化中起到環境檢測的功能和作用,決定了電視文化身份的價值取向、行為導向甚至是存在樣態,也就是說,規定著電視行業存在與發展的“價值觀、利益觀”。
教育學上有句名言:“沒有不好的學生,隻有不好的教師;沒有不好的教師,隻有不好的教育製度”。不妨同理類推:沒有不好的觀眾,隻有不好的媒體(和從業人員);沒有不好的媒體,隻有不好的傳媒製度。筆者並不認同傳播學上的“魔彈論”,但它有合理之處:迄今為止,強勢媒介麵前的受眾仍然處於被引導、被教育的角色,宛如學生。筆者認為,中國電視娛樂文化異化的根源是在製度上。例如,責權利糾葛不清的“官辦商營”體製;例如,粗疏而且單一性的收視率評價機製。落後的電視體製及其運行機製,已經而且正在阻礙電視事業的升級換代,影響電視文化傳播的秩序建構,影響節目生產、傳播上的效益、效率的提升。如何參照電視先進國家的一般規則,製定出既符合我國社會現實、又有利於電視傳媒長期發展的有效製度,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份考卷。
“製度創新”並非全新的命題。2005年就有論者撰文指出:體製、機製創新是當前廣播影視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重點在於四個方麵:一是要推動產業體製的改革創新,塑造市場主體;二是要推動流通體製的改革創新,完善市場體係;三是要推動投融資體製的改革創新,放寬市場準入;四是要推動內部機製改革創新,增強內部活力。
製度創新通常包括宏觀製度創新和微觀製度創新兩個方麵,宏觀製度包括一個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法律製度等等,微觀製度包括電視生產與傳播領域自身多種製度的建設。二者相加後涵蓋麵非常廣泛,涉及一些根本性問題。例如:節目評價體係如何匹配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節目審查製度如何適應不斷進行的政治體製改革、電視產業化的探索如何適應中國經濟體製改革、電視生產傳播的法律法規如何與國家的法律法規的改革和推進相適應,等等。另外,從電視生產與傳播的過程來看,存在著大的體製、政策、法規與小的管理運行機製的有機協調問題,如電視傳媒的基本屬性、體製定位,到底是政府機構還是事業單位抑或企業,到底以何種定性為主導,這是大的方麵;小的方麵包括影視內部的生產、傳播,如製作機製、員工分配機製等等。本書有關製度批評的研討,以微觀製度的改革為主要對象,適當兼顧宏觀層麵。
本書分為七章,行文脈絡是:電視娛樂文化是什麼?→中國電視娛樂文化的表現和影響→娛樂轉型的社會原因→電視文化健康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另外,就學術研究而言,本書致力於建構一個中觀層麵的闡釋框架——針對電視文化中的專門化的論題即電視娛樂文化進行闡釋,希望有益於拓展或者深化電視研究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