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我國的情形如何呢?隨著市場化的步伐加快、產業性質的凸顯,新聞的娛樂化轉向也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報刊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周末報、晚報和都市報輪番興起,以市民化的新銳姿態“各領風騷三兩年”,社會新聞、都市新聞越來越成為報導的主要內容;在廣播電視界,以經濟台(頻道、頻率)為主導,加上文藝、交通等專業台的大量湧現,都市頻道、影視頻道、綜藝頻道相繼設立,“絕對現場”、“熱點談話”等所謂“新新聞”操作模式不斷花樣翻新。新聞傳媒的大眾化、通俗化傾向日趨彰顯,軟新聞的比重急速上升,硬新聞在內容和形式上也盡量被軟化,從一些報紙和新聞期刊加強標題、圖片和版麵的視覺衝擊力,到廣電新聞發明和運用“說新聞”、“聊新聞”和“侃新聞”的形式,再到一些新聞節目主持人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詞進行新聞評論,甚至邊唱邊播,新聞娛樂化趨勢無疑是愈演愈烈。業界出現了這樣一些口號:“新聞是快樂的”、“電視24小時就是快樂24小時”……“生產快樂”似乎也成了電視新聞的主要職責,因為,最通行天下的“硬通貨”就是娛樂。
世紀之交,中國電視新聞的娛樂化浪潮聯翩而至,大致顯現出三種現象或者說流派:晚間新聞、民生新聞、方言新聞。下麵,筆者分別以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1998年改定的版本名噪一時)、江蘇台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創辦於2002年元旦)和杭州電視台的《阿六頭說新聞》(創辦於2004年元旦)為例,來透析電視新聞界五光十色的娛樂化景象。
第一節“好看”的軟新聞——《晚間》
1998年11月,借助湖南衛視“娛樂立台”的東風湖南衛視開創娛樂新風氣,1997年成功推出了《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等名牌欄目。1998年“湖南電廣傳媒”成立之後,正式亮出“娛樂立台”的招牌,增設一係列欄目,形成一股娛樂浪潮。例如:經視頻道的《真情對對碰》、《福彩天地》;生活頻道的《超級星期天》、《大當家》;都市頻道的《都市有情人》、《城市英雄》。新版的《晚間(新聞)》(下稱《晚間》,首次播出時間:每周一至周五21:35)登台亮相。主持人張丹丹、李銳用說家常話的方式播報新聞,親切、自然、幽默,既風味獨特,又妙趣橫生,每條新聞完了還捎上幾句短評……令人耳目一新:原來電視新聞還可以這麼來做?並且如此好看!“完全打破了傳統新聞播報的條條框框,從內容到形式都別具一格、新意迭出,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和欄目特色”。2008年3月4日,闊別數月的《晚間》重新亮相,新版的《晚間》再次強調“奇、趣”特色,“記得看晚間,奇趣樂無邊”。不過,第一期一個半小時的“特別節目”,整體觀感更像一台綜藝性的主題晚會。——通過三位主持人在演播室中詩朗誦般的串聯,回顧欄目的發展曆程、推介新版節目,並且加入應景的“抗雪救災”內容。隨後幾星期,播出時段和節目長度不斷調整,每期仍然市井雜談。2008年4月10日停播,一個月之後改為周播……影響大不如前。因此,本書仍然以1998-2008版的《晚間》為述評對象。娛樂化的《晚間》一時間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