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用”的《零距離》
朱壽桐認為:“《零距離》之所以被廣大觀眾熱愛,絕不僅僅是因為它擁有最豐富的社會新聞、生活資訊,因為它拍到最火爆的場麵、最搶眼的事件,因為它有一個絕對優秀的主持人,而是因為它體現出一種深切的社會關懷,觀眾的熱愛就是對這種充滿人文精神的社會關懷的積極回應”。朱先生認為,《零距離》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堪稱關鍵的一條便是:電視新聞發展的前途,在於體現深刻而真切的社會關懷。
所謂社會關懷,就是熱切關注民眾的社會生活,並懷著以人為本、人道公正的原則和全局觀念,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予以真實的反映和積極的參與。《零距離》無論是在社會新聞、生活資訊的內容選擇上,還是在現場直播、電話調查的技術運用上,都以服務百姓、滿足觀眾需求為其價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融入了深厚的社會關懷。“該欄目在強調正確的導向性、快速的時效性和較為深刻的思想性的同時,常常本著人性化的思路盡可能多地貼近廣大南京民眾的生活,帶著滿腔的熱忱走進民眾的日常空間,帶著感同身受的同情注視著老百姓所關心、所遭遇或者所耿耿於懷的社會現象,站在觀眾和老百姓的立場上對這些社會現象所顯現的是是非非作正麵的讚賞或者反麵的抨擊,以此形成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理念套路,形成了這個欄目難以被模仿的精神品性”。
作為一個公認的創舉,《零距離》的誕生決不是敢闖猛撞甚至誤打誤撞的產物,而是主創人員深思熟慮、精心策劃並且成功執行的結果。《零距離》的橫空出世和茁壯成長,主要歸功於創辦人在思想觀念上的“堅持並且超越”——堅持回歸電視新聞的本性、超越“傳統”的傳播觀念。這種“堅持並且超越”的理念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之上:對黨的各項政策特別是新聞政策獨到而充分的理解,對普遍的社情民意深刻而強烈的領悟。“他們將這樣的理解、領悟和想法表述為新時期的民生新聞理論,這是他們大膽進行電視新聞改革與嚐試的基本出發點,是他們設計並推出《零距離》的理論依據”。誠哉斯言!相關人士的“導演闡述”恰恰可為佐證,時任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台長的章劍華認為:
如果說空間上的“零距離”策劃激起了南京市民社會的熱切關注,那麼在時間上的“零距離”策劃則迅速建立起觀眾對於欄目的信任感。不僅如此,《零距離》之所以贏得廣大市民的厚愛,更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百姓本位”意識,以人民的思想情感為新聞采編的出發點,為百姓辦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新聞評論的立足點,為百姓說話。由此體現的不僅是空間上、時間上貼近觀眾,更是從心理上和情感上走進百姓的“零距離”理念。
欄目的主創人、時任城市頻道總監的景誌剛坦言:
創辦《零距離》就是想要“打造中國電視新聞的新模式”。我們更多地貼近百姓大眾,以百姓視角反映百姓生活;內容上歸結為社會新聞、生活資訊、投訴熱線三塊,實際上有一個統一的價值基本點隱藏在裏麵,就是說老百姓身邊的事,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這樣的新聞就不僅僅是傳播,而是帶了很多服務的功能在裏麵。
2004年,繼任城市頻道總監的李響這樣概括:
《零距離》有兩個主要特征:一、報道的題材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二、觀照的角度是平視的、貼近的,不再滿足於以前的“我播你看”,與觀眾的互動性很強。這個欄目的口號是:“《南京零距離》,就在你身邊”。這裏的“你”就是普通的市民老百姓。
開播5年後,有江蘇台內人士這樣小結:
《零距離》的“民生新聞”特別強調輿論的功能,對於政府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失誤或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敢於批評、勇於呼籲,為老百姓說話,例如《空調大巴該不該降價》、《樹木要種更要管》;《零距離》還更多地將視角投向那些暫時不為政府有關部門注意,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又確實感到不便、煩惱、困惑的人與事,為百姓排憂解難,例如《侵占盲道何時休》,《經濟適用房離市民還有多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