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的“夫子自道”中,可以清晰察覺出創辦“民生新聞”的思路,而“為百姓辦事”、“為百姓說話”、“排憂解難”、“服務功能”、“與觀眾互動”等等,更是鮮活閃亮的關鍵詞。
《零距離》的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將電視傳媒的姿態,置放在普通觀眾的真實的、實在的需求的水平線之上,急百姓之所急,為百姓所欲為。在社會轉型期,電視媒介除了傳播信息,有必要承載更多的社會服務內容,放大社會服務的輻射麵,改進社會服務的方式,提高社會服務的效能。——媒介不僅應該穿針引線,發揮中介作用,為觀眾和企事業單位互通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幹預生活,幫助解決百姓觀眾、政府、企業的實際問題,盡可能地提供徹底、到位的社會服務。時任頻道策劃部主任、欄目製片人的張建賡也撰文表示:“實用量度”是新聞與受眾之間最重要的關係形式,也就是說,新聞價值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對觀眾有用”。這就要求記者明確認識到觀眾在收視上存在的趨利性動機,然後,換位思考,選取與觀眾有利益關聯的題材或者角度製播節目。此言不虛。雖然有矯枉過正的嫌疑,然而“不過正不足以矯枉”。
不同於湖南衛視《晚間新聞》遭受的亦褒亦貶的待遇,“好看又有用”的《零距離》因為寓教於樂、寓“用”於樂,既叫座又叫好:“因為《零距離》的誕生,在電視新聞這片土地上終於有了‘百姓新聞’,這樣的做法無疑是一種突破”;“‘零距離’可以翻譯成‘凝聚力’,給充斥著遊離心態的都市人一種凝聚力”。
第三節方言播報——《阿六頭說新聞》
2004年元旦,杭州台西湖明珠頻道推出了這樣一檔新節目:用杭州話播報新聞,並且引入表演、說唱等手段,形式活潑新穎,內容貼近民生,評論尖銳犀利——它就是《阿六頭說新聞》。節目一推出,收視率躥升到10%以上,是本地絕大多數電視新聞欄目的5倍左右,被稱為“全國電視新聞界的一個收視奇跡”。隨後,《阿六頭說新聞》引發了更大範圍內的關於“電視地域新聞表達方式”的研討。
事實上,方言播報已經成為一股新潮流:四川話、杭州話、陝西話、廣東話、湖南話……紛紛登上熒屏。例如:粵語播報的《新聞日日睇》成為廣州地區最紅火的節目,在當地電視新聞的競爭中出盡風頭;例如:山東台齊魯頻道的《拉呱》,個性化的主持人——小麼哥,用濟南方言播報民生新聞,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方言新聞之外,方言性娛樂節目、方言電視節目正在各地全麵升溫。例如:重慶衛視的《霧都夜話》,用濃鬱、地道的四川話演繹百姓故事,“比連續劇還要好看”;上海的方言情景節目《老娘舅》、《紅茶坊》雖然有點“俗”,收視業績卻一直表現不俗;而方言電視劇更是高產大戶,例如《劉老根》、《馬大帥》、《武林外傳》等等。另外,作為不可忽略的娛樂元素,方言同樣流行於電影、相聲、小品、歌曲等等文藝樣式之中。
一、視聽特色與情感魅力
在央視、省級台的混合覆蓋下,在新聞觀眾遞減的情況下,軟硬件處於劣勢的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電視台,如果因循守舊,跟隨強勢媒體亦步亦趨,“分一杯羹”苟且存活當然不成問題,但至多也就如此罷了。如何“新聞立台”,辦出自己的特色、發出自己的聲音?《阿六頭說新聞》(下稱《阿六頭》)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