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一):新聞節目娛樂化(3)(3 / 3)

《阿六頭》的脫穎而出“主要得益於主創者對新聞趣味性的探求,使得嚴肅的新聞有了輕鬆活潑的播報方式,從而受到了觀眾歡迎”。翁曉華認為:新聞的趣味性取向既符合觀眾收視習慣又是電視台競爭的需要——為了爭得一席之地必須要對海量的、共享的新聞信息進行深入加工而且“獨家解讀”。具體來說,主創人員從五個方麵來增強新聞的趣味性:

播報語言的地方化

硬性新聞的軟性化

新聞編輯的故事化

欄目主持的角色化

欄目包裝的娛樂化。

——方言播報是電視新聞領域中的創舉,也是該欄目最大的看點。

街談巷議的“阿六頭”

用方言說新聞,便於“老鄉”之間的溝通,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地域文化的傳承。杭州台在策劃《阿六頭》節目的時候,是想用角色化的主播形式為觀眾打造一位本土化的主播人——“阿六頭”杭州本地人把好打抱不平的人叫做“杭鐵頭”,“阿六頭”與之類似。就像紹興的“師爺”一樣,一提起“阿六頭”本地人心知肚明。屏幕上的“阿六頭”,是一個富有正義感、消息靈通又喜歡評說時事的普通市民,是人們在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的杭州人,是一位和受眾“零距離”的人物。他的視角是平民化的,身份是朋友式的,播報方式是互動式的,語態是家常式、交流式的。“阿六頭”用觀眾熟悉的語言講談著發生在大家身邊的、並不陌生的新聞,構建起有關市民生活的共同體驗,成為一個感情宣泄點。主持人的語言、動作都是依照“阿六頭”的特點來設計的,突出“阿六頭”獨特的味道;記者也是按照角色化的要求,以“阿六頭”的口吻來寫稿,形成“阿六頭”式的稿件,使新聞和“阿六頭”渾然一體。比如說,“阿六頭”評說某個部門隻好空談、不見行動,就會用一句杭州的俚語:“白天說到夜裏,菩薩還在廟裏”——什麼也沒幹。

從《晚間》(1998)到《阿六頭》(2004),可以看出電視新聞改革的軌跡。《阿六頭》既受到《晚間》“放低身段”策略的影響,也有對《零距離》“幹預社會生活”經驗的借鑒,而方言播報的趣味性成就了《阿六頭》,使之推陳出新。

然而,我們的著眼點不該局限於方言播報的層麵、停留在單純的表達方式上的突破,而要關注這種“形式上的創新”對電視文化甚至社會文化的建構意義。筆者以為,方言新聞正在當地生成情緒撫慰、社會整合(群體紐帶)的功能,正在修補或者重塑地域文化、市民文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隨著鑒賞水平的不斷提高,觀眾需要更多樣化、個性化和專業化的電視產品(和服務),而且,收看電視新聞不再隻是為了了解新聞信息,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滿足感官上、情緒上、心理上的需求。《阿六頭》這樣妙趣橫生的節目,吸引觀眾的也許不在於新聞的權威性、信息量,而是貼近性和趣味性,“阿六頭”能夠幫助他們確認社會生活中的自我身份、能夠帶來輕鬆愉快的情緒。節目的製片人概括《阿六頭》的取勝之道是:“內容貼近、語言貼近、主持貼近、包裝貼近”,以此抓住市民的眼球,“帶來他們對鄉事的關心、鄉音的品味、鄉情的提升”;《阿六頭》給予杭州人的不僅是新聞本身,更有對自我的關照與認同。節目之所以成功,“並不是以它的新聞的信息量、權威性、深刻性等真正新聞意義上的內容取勝,而是贏在一種姿態,一種放下媒體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和老百姓心貼心的姿態。”體現在節目中,這個姿態就是娓娓道來、可親可近的表達方式,能夠撫慰情緒甚至撫平創傷,這個姿態就是串聯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城市的緊密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