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一):新聞節目娛樂化(4)(3 / 3)

如何理解呢?首先,既然電視是一種“娛樂媒體”——具有娛樂功能,電視新聞也就具有娛樂職能,為什麼它必須一本正經,或者說必須和娛樂絕緣呢?反過來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如果新聞節目不受歡迎,它的“效能”自然大打折扣。電視作為聲情並茂、形象生動的視聽媒介,為什麼一定要硬邦邦、冷冰冰、沉甸甸,拒人於千裏之外?難道它不應該直觀感性、活潑可愛一點嗎?無疑,軟硬適中才是中庸之道。其次,在“資訊、教育、服務、娛樂(審美)”等等功能的背後,電視還有不常被人提起的“深度社會功能”,例如電視新聞節目就可能起到社會整合、族群紐帶、情緒撫慰的作用。相對於硬新聞來說,娛樂性的軟新聞顯然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它把觀眾當做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非麵無表情的機械裝置。軟新聞進一步開發了電視的深度功能,使它不再隻是一種信息傳播的工具,而成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溝通、聯係的中介,成為形成共同認知體驗、促進社會心理融合的平台,成為組織社會輿論、進行社會協商對話的有效載體。

但是,新聞的軟化(娛樂化)必須適度,如果“過”或者“不及”,類似的層麵或者向度上的“意義”就會蛻變為“問題”。顯然,當前的問題主要是“過度娛樂”。當嚴肅新聞被包裝成為一種娛樂形式時,它提供給觀眾的恐怕更多的是娛樂而不是信息;如果新聞的形式和內容都成了娛樂,“軟著陸”就會導致偽新聞。

當前,中國電視新聞娛樂化的意義與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對範疇之中。

一、娛樂為輔還是娛樂為主?

新聞娛樂化對新聞觀念的影響十分強大:“無虛飾、不空談”這些重要的新聞觀念,被扔進市場的熔爐,重鑄出來的是經過媒體精心策劃的、有可能暢銷的新聞商品意識。這意味著孤傲、脫俗的新聞文化將被嘩眾取寵的公司文化體製所取代。先前,編輯部爭論的焦點在於“最重要的信息是什麼”,而現在,最關心的是“觀眾想要什麼”。新聞娛樂化顯示出新聞和娛樂融合的趨向,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的另類。看慣了具有較多意識形態話語的嚴肅新聞,日趨多元的受眾群體難免會產生收視上的審美疲勞,轉而追逐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感和愉悅的媒介文本。文化研究學者費斯克認為:一旦信息的生產者放棄了“上帝的腔調”,就會鼓勵受眾更加積極地去理解世界的意義,所以,為了使新聞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娛樂受眾。

首先,電視新聞娛樂化具有文化上的進步意義,有其積極的影響。實際上,新聞娛樂化正是新聞改革中出現的偏差,屬於“前進中的問題”。一個我們耳聞目睹的事實是:(正統)電視新聞的觀眾大幅度遞減。什麼原因呢?這當然和頻道增多——各類節目的觀眾分流不無關係,也和資訊和娛樂途徑的日益多樣化有關。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央視以下,新聞節目表達方式的大同小異,導致觀眾的收視疲勞。這就要求各電視台的新聞工作者立足於自身優勢、立足於本地特色,“以改革的思路去審視弊端,以創新的姿態去顛覆一些傳統觀念和固有模式,以貼近性的視角去作取舍”,勇於創造更新的樣式、更活的手段,闖出一條個性化的突圍之路,打造精彩紛呈的全新模式。湖南台的《晚間新聞》、江蘇台的《南京零距離》、北京台的《第七日》、青島台的《生活在線》、紹興台的《師爺說新聞》、杭州台的《阿六頭說新聞》、蘇州台的《蘇阿姨說新聞》等等,就是其中較有影響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