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一):新聞節目娛樂化(5)(1 / 2)

就娛樂觀眾而言,電視新聞娛樂化提升了娛樂性的地位,放大了新聞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改變了我國媒介內容以往一味地“重宣傳輕信息、重教育輕娛樂”的狀況,力求讓觀眾喜聞樂見、滿足他們“使用”媒介時的娛樂需要。顯然,新聞娛樂化的初衷主要是迎合觀眾。為了贏得觀眾,電視新聞從宣教講壇上走下來,用娛樂“改造”新聞,進而,以新聞為娛樂的手段。“娛樂化的新聞報道是對過去死板的新聞報道模式的一種反叛,當然也可以說是對長期以來文以載道格式的改良,甚至還可以認為娛樂化傾向體現了新聞民主的真意”——像登上社會現實舞台的其他現象一樣,新聞娛樂化出現在市場經濟初期自然有其合理之處,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聞媒介走向市場,貼近生活、貼近大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的傳媒。在社會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在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和接受心理的情況下,充分發掘新聞的娛樂功能,不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眾,而且能夠提高新聞媒介的市場競爭力。

但是,假如娛樂性的表達超越了合理的度,導致喧賓奪主——新聞娛樂化,使得新聞主要成為娛樂工具的話,那麼,過分張揚的娛樂功能必然影響到“傳遞信息、溝通社會”功能的發揮,新聞傳播事業必然誤入歧途。新聞娛樂化誤入歧途的事例並不罕見,例如:2004年9月6日晚,央視國際頻道《今日關注》欄目關於俄羅斯別斯蘭市中學人質危機的報道中,推出以手機短信方式“有獎競猜死亡人數”的遊戲,引起公眾的震驚和憤慨。毋庸諱言,新聞娛樂化已經是熒屏上活生生的現實存在,如果我們聽之任之、不加防範,最終,日益低俗化的“電視新聞”恐怕會變成垃圾文化,媒介隨之喪失公信力和權威性,淪落為“愚樂”觀眾的玩具。

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執著於一時的贏利,嘩眾取寵、聳人聽聞,一味地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例如,一哄而上地炒作明星緋聞,肆無忌憚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場麵刺激觀眾的生理欲望,甚至不顧新聞職業道德,無中生有、節外生枝地製造“假新聞”……這樣做節目無異於飲鴆止渴,而且,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新聞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為人們的生存、發展提供指導。渴望及時、充分、可靠、有用的參考信息以供正確決策,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眾多分散的、多元化的決策主體的當然選擇;而這部分決策參考信息大多屬於嚴肅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內容,並非軟性消閑的娛樂性新聞。隨著政治體製改革的深入推進,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麵發育,我國即將迎來新的一輪也許更加深刻的社會轉型。人們決不會忽略、決不會漠視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新變化,而且,社會變化的速度越快、程度越深,了解變動以供決策的需求越旺盛。因此,觀眾對嚴肅的、硬性的、解釋性的決策參考信息的需求隻會轉旺,盛極一時的新聞娛樂潮必然讓位於以全麵、真實、迅速、權威、客觀、公正取勝的嚴肅新聞。反之,如果主流媒介不能提供合格的新聞服務,滿足觀眾深層次的資訊需求,信息饑渴的人們必將“自助”、“自救”,這些“主流媒介”就會被棄置一旁。傳媒界信息控製上的操作偏差殷鑒不遠。2003年“非典”初期,國內的主流媒體集體失語,於是,境外媒體乘虛而入,備受矚目、身價陡增,另外,人際傳播和網絡空間異常活躍,甚至謠言滿天飛。

在媒介商業化、娛樂化的潮流之中,新聞的娛樂化被認為是“最深刻也是最危險的變化”。美國著名主持人丹·拉瑟說,“我們已經變成好萊塢了。我們化重要為瑣碎,將最好的時段給了閑言碎語和奇聞”;德國記者協會主席赫爾曼·麥恩指出:“當信息‘包裝’服務於市場推銷目的,因而‘包裝’比信息本身更受重視之際,信息對公眾的告知功能也就名存實亡了”。如果它“隻軟不硬”,而且每況愈下,那麼,其中“軟”的娛樂性元素將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中被過度放大,而真正有新聞價值的“硬”的東西則被遮蔽。由此,導致軟新聞進一步萎縮、沉降為家長裏短、飛短流長。有論者滿懷憂慮地寫道:在市場的利誘下,媒介已從“守門人”(gatekeeper)變成了市場口味的追逐者;新聞和娛樂融合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過於注重娛樂性的新聞幾乎注定會導致歪曲事實和產生誤導,那些冒充新聞的娛樂(產品)更為陰毒,因為它們玷汙了真正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