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娛樂化的中國電視新聞包括多少嚴肅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內容?能給受眾提供多少全麵、真實、權威的信息?能否給受眾提供足夠的嚴肅的、硬性的、解釋性的決策參考信息?——我們不能夠確定。不過,假如“晚間新聞”、“民生新聞”、“方言新聞”一味地“軟”下去,西方傳播史上的“黃色新聞潮”會不會在我們麵前卷土重來呢?
二、“軟著陸”還是“軟骨病”?
相對於“晚間新聞”,民生新聞最大的“用處”就是輿論監督,這是它揚名立萬、取信於民的殺手鐧;反過來看,“軟骨病”問題在民生新聞身上更加突出。有論者明確提出,“敢於批評是民生新聞的實力指標”。然而,民生新聞的脊梁卻好像從來都硬挺不起來。那麼,軟新聞是否已經塌陷成為偽新聞,而且積習難改?當前,輿論監督上的“硬度”可以當作試金石。
開播之初,《南京零距離》以它銳利的視角、犀利的語言引起廣泛關注,扶持弱勢群體、曝光城市黑暗,讓剛剛出道的它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引爆在南京上空,於是,節目主持人被戲稱為“包青天”,“有事不僅找110,還找《南京零距離》”成了很多市民的共識。然而,大量(尤其是針對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批評報道觸及部分單位和個人的利益,欄目組遭遇了空前的壓力。於是,《零距離》轉而關注一些更加雞零狗碎的事物,並且,即使“拍蒼蠅”也傾向於“深入基層”。事實上,當前的輿論監督缺乏法律保障。有論者指出:中國的現狀是法律不太保護媒體對企事業單位的監督報道,媒體等於被捆綁起來了。
一份調查顯示,中國的新聞媒體麵臨“名譽侵權”訴訟時,一審的敗訴率高達69.27%;而且,法院受理對新聞媒體的名譽侵權訴訟的門檻也很低。相比之下,在美國,媒體的敗訴率僅為8%——幾乎絕對地保護它的言論自由權。另一方麵,在中國,企業打贏官司並獲得賠償金的概率是61%,而在美國僅為6%;除去訴訟費用等等,企業起訴媒體還能盈利的概率,在中國是36.5%,在美國僅為1.2%。試想,如果媒體總是這麼容易被訴、這麼容易敗訴,記者及其主管怎麼能夠(願意)去質疑、批評、監督報道呢?
主持人孟非曾經仗義執言:“如果我們在對任何事情發表看法時,試圖把所有人的好惡和利益都考慮進去,或者想取悅所有人的話,那我們就什麼觀點都不需要有了。而我一直認為媒體沒有了觀點,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確實頗有見地,聽來也鏗鏘有力。但是,下麵這句話卻說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零距離》以如此先鋒的姿態存在過三年,領導沒有做過一次檢查,我沒有受到過一次批評”孟非在“首屆中國電視十大名欄目名主持講壇”上的發言。
2008年2月25日,孟非在節目中質疑南京市主管環衛的副市長的工作績效,引發了《零距離》網友熱烈的議論,不過,他們一邊大呼爽快,一邊因為主持人的“出格”憂心忡忡。網友們的擔憂顯然並非杞人憂天,怎樣保護“見義勇為、為民請命”(甚至嘩眾取寵)的媒體(人)?至今仍然是一個問題。
當前,媒體輿論監督的時候好像在走鋼絲,既要做平民大眾的貼心人,又不能開罪各級機關及其屬員。從根本上、長遠上看,平民大眾和黨政機構的利益應該說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要求“時時處處事事都必須吻合”恐怕既不現實也不必要。然而,現實情況是:勇於“走鋼絲”的媒體也隻能“時時處處事事”都極力調和,雖然清楚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長此以往,趨利避害的本能會促使媒體作出怎樣的抉擇呢?——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