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論者批評民生新聞是“低端新聞”,認為它的“去政治化”傾向使得“人們關心自己命運的注意力在縮短,而關心他人醜聞的注意力在拉長”。進而,建議優化民生新聞的結構——抬高社會新聞的“門檻”、對社會新聞進行有選擇的報道,要在追求新聞可看性、貼近性、服務性的同時,更注重新聞的價值——側重於影響市民生活、生存環境變化的硬新聞,“真正滿足市民對信息的需求和對知情權、話語權的渴求”。還有論者質疑電視民生新聞采編者的“日常生活”與“世俗化”的新聞理念,批評他們有意“抓小放大”,或者說“過濾掉了其中的嚴肅主題和內涵”。有論者對火爆的民生新聞提出這樣的追問:民生新聞能否容納“民生”的真正含義?民生新聞的代表作是哪些?有多少民生新聞達到了新聞精品的標準?具體來說,中央政府極為重視的“三農”問題,民生新聞投入了多大的熱情?——作為以守望環境為基本職能之一的媒體,這些年來在“人民最關心的醫療、上學、住房、安全等問題”上投入了多大的熱情和精力?用沒完沒了的打架了、撞車了、著火了、第三者插足了、精神病人跳樓了等“八卦”新聞不厭其煩地去爭奪收視率,媒體的社會良知與社會責任何在?……類似的看法可以說不乏真知灼見,不過,恐怕隻是“片麵性的真理”。反過來說,我們應該對業界抱持這樣的態度:“理解的同情”或者說“同情的理解”。
以湖南衛視的《晚間》欄目為例。他們在“晚間新聞征求佳作”的英雄貼上,擺出求賢若渴、來者不拒的架勢,不過,卻又特意注明“湖南以外的批評報道、災難、事故報道,我們不敢要”。不僅節目內容,具體到采編的形式也有“講究”。2006年11月16日,《晚間》播出一則新聞:“警方要求開旅店者須從公安局買電腦”,說的是湖南某地的旅店老板們抱怨:警方要求必須從公安局購買電腦,否則不予開店,即使已經有電腦的旅店也得(重複)購買;公安局稱此舉是為了方便查驗身份證。明顯是利用職權做生意嘛!但是,節目隻播出了一位店主電話谘詢公安人員的片段,沒有出現記者采訪警方的任何聲音和畫麵。這樣處理,新聞的真實性、生動性顯然大大削弱了,傳播效果自不待言。——為什麼要違背欄目的優良傳統“棄長用短”呢?其中的苦衷昭然若揭。
事實上,對時政新聞、深度報道的規避而且漸行漸遠,致使新聞節目很難在社會(主流勢力集團)中造成應有的影響。新聞節目,尤其是新聞評論類節目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寬鬆的氛圍;隻有還給媒體一定的獨立性,它才能為黨和政府、為社會和人民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能。否則,“隻軟不硬”的新聞界難免走向媚俗或者瑣屑的道路,異化為偽新聞。
三、“滿足”還是媚俗?
強調新聞的趣味性應該以人為本,發掘新聞信息中人性化的因素讓新聞易讀易解,滿足觀眾的全麵需求。不過,趣味性解讀的前提必須是新聞的真實、客觀、及時、重要,而非媚俗——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把新聞當作娛樂的工具。新聞媚俗化往往侵害新聞本性,使之妖魔化,應有的權威性、公正性和公信度都喪失了。軟新聞“以平民的視角選取題材,以平民的審美趣味觀察生活、取舍鏡頭,用平民化的表現方式進行報道”的定位模式,在引起觀眾關注、認同和共鳴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也容易出現媚俗現象。媚俗的軟新聞就是街談巷議,捕風捉影、閑言碎語,以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窺視心理為己任。
1.新聞的真實、客觀性被削弱
真實、客觀是新聞的基本原則,但是軟新聞的許多表現與這一原則背道而馳。為了追求“微觀視角、親和力、細節感”,為了“硬新聞軟著陸”,文藝化、故事化的手段被大量使用到新聞節目當中;為了好聽、好看,記者的視角和主持人的點評都不惜趨向於主觀性、個性化。
2007年2月,《阿六頭說新聞》做過一個係列報道宣傳杭州市的生活品質,標題是《狼外婆的快樂生活》。這個係列就是把一個宣傳任務片策劃成了一個非常“民生”的報道,內容是一位杭州外婆怎麼看病、怎麼出行坐車、怎麼搬家等等。通過這些普通的生活場景,展現市政府為解決就醫、出行、安居等等大事所做的工作。這樣擬人化的表達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但是,顯然不利於新聞的深度解讀。更重要的是,“真人秀”、“現場秀”式的情景表演,恐怕會傷害新聞的真實、客觀性。
2.時效性不強,格調上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