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二):社教節目娛樂化(1)(1 / 3)

除了應試教育,目前規模最大的教育產業不妨說是在家裏——電視機前,電視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並且,為“什麼是知識”和“怎樣獲得知識”進行重新定義。“電視通過控製人們的時間、注意力和認知習慣,獲得了控製人們教育的權力”,雖然,電視教育產業的管理者並非教育專家。

一般來說,電視社教類節目就是運用電視技術和藝術手段,麵向整個社會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社會教育的節目。我國第一家電視台在創辦之初設立的三個編輯部中,就有社教部。直至今日,各大電視台的社教中心(或社教部)仍是重要的節目采編部門。

1990年代以來,隨著央視社教中心的成立,社教節目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形態欄目化、內容專題化的特色日漸明朗。這意味著每個欄目分管不同的領域,有非常明確的報道和選題範圍,主題、立意上集中、統一,節目內容也凸顯專門化、專一化。經過電視人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社教節目總體上頗具規模與影響,並打造出一批品牌欄目。例如,活躍在央視熒屏上的就有:注重選取典型案例,生動闡釋法律知識的《今日說法》;力求“用案例說話,推進中國市場經濟規範進程”、“解答百姓在經濟生活中的法律困惑,幫助百姓規避法律風險”的《經濟與法》;以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為主要內容,為觀眾提供具有權威性醫學新知識的《健康之路》;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的《走近科學》;強調嚴謹、精彩、貼近生活,力求化深奧為通俗易懂的《科技博覽》;以構建一所彙集名家名師的開放大學為定位、以堅持學術品位起家的《百家講壇》……可謂精彩紛呈、應有盡有。在我國的電視發展史上,社教節目正在書寫著濃墨重彩的篇章。

隨著電視競爭的白熱化,“以傳者為中心”的電視傳播開始向“以受眾為中心”轉變,傳統的社教節目逐漸顯露出“重內容、輕形態”、“重教化、輕交流”、“精致有餘、鮮活不足”等缺陷。隨著“節目精品化、欄目個性化、頻道專業化”的大趨勢,當新聞節目、文藝節目和服務節目都以“不斷張揚個性”贏得高收視率的時候,社教節目也不得不調整定位,即由組織社會教育轉向傳播社會文化。一方麵,社教節目從以教育為主轉向以服務為主,另一方麵,進行理性教育的同時注重感情溝通,滿足觀眾的某種需求和興趣。也就是說,社教節目原有的社會教育功能,逐漸地由直觀的教化與灌輸轉向“寓教於樂”,通過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達到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滿足觀眾需求、服務社會的目的。——目的轉變直接引起手段的更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娛樂化。社教節目借鑒並且運用一些娛樂手段之後,可以通過一種模糊化的操作使節目更“柔性”,經過“柔性”處理的節目也可能更親和、更感性,傳播效果更佳。

然而,娛樂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其負麵效應近年來已經逐漸暴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批評。下文試以央視的《百家講壇》、《經濟與法》、《走近科學》欄目為例,述評電視社教節目娛樂化的表現和影響。

第一節《百家講壇》:從學術電視到電視娛樂

國內的學術講壇類節目,大概起源於《新青年·千年論壇》(1999年,湖南衛視)。2001年元旦,鳳凰衛視開辦《世紀大講堂》,同年7月9日,央視的《百家講壇》正式亮相,開始其不同尋常的“電視學術之旅”。

《百家講壇》(下稱《講壇》)和央視科教頻道同時誕生,是一檔彙集“名家名師”的科教人文類講座欄目,宗旨是: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本小節中引用該欄目的資料沒有注明出處者,均來源於此。《講壇》這個“以中國傳統曆史文化為內容定位”的節目取得的成功讓很多人歡欣鼓舞。研究者紛紛從節目的內容構成與形式創新方麵來總結其經驗:題材上,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較強的曆史文學類選題,便於受眾接受;敘述視角上,強調對曆史人物的現代解釋,而且采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事件戲劇化、懸念化,將宏大敘事細節化;等等。正是因為這一係列的技術處理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電視講壇類節目所蘊涵的深層知識和思考才得以有效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