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講壇》如日中天。它以循循善誘、引人入勝的講述方式吸引了大批觀眾,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一躍成為明星欄目,並以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高收視率入選為“2006年當代中國十大新聞事件”。不僅如此,《講壇》被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選為“全國優秀電視文化欄目”;在《南方周末》之“致敬!2006中國傳媒”專題中,《講壇》榮膺“致敬之年度電視欄目”《南方周末》的“致敬理由”是:2006年,《百家講壇》攀上了自其誕生以來的最高收視高峰,但我們認為,該欄目的價值不僅在於收視份額,也不在於“將曆史知識引出象牙塔”,它的貢獻在於提供了新的敘述方式,這種方式更激發了人們對曆史本來麵目的關切,也使曆史變得生動而具體。但“硬幣”的另一麵是業界對其“專業性”的質疑,我們認為,這種質疑極為正常,畢竟在專業領域,爭論每天都在發生。《新周刊》雜誌的“2006中國電視節目榜”中,《講壇》被評為“年度電視節目”和“最佳人文科教節目”《新周刊》雜誌的評語是:它是淺閱讀時代最具感召力的開放式大學,它盛產明星學者,卻又不斷開掘學者的公眾意識。它強調電視的責任感和想象力,讓傳統變得平易,讓學術不再晦澀,成為曆史智慧的傳播者和全民閱讀的推動者。因為它,知識和智慧得以在電視上獲得了最好的“烹飪”效果。;該欄目還入選《媒介》雜誌“2006中國原創電視欄目20佳”。2007年,該欄目又榮獲了由國家廣電總局命名的“全國優秀電視文化(文藝)欄目”、第20屆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文藝欄目獎”(2007年)、“2007年中國十大創新欄目”等等榮譽稱號。節目紅遍全國,主講人聲名鵲起,隨之出版的一係列圖書好像也洛陽紙貴。
然而,風光無限的同時,娛樂化的《講壇》招致方方麵麵的批評和責難。人們紛紛質疑:《講壇》的性質是學術還是娛樂?講授的方式是講學還是說書?主講人是專家還是明星?……有論者指出:知識性的學術是《講壇》的假相,文學性的說書才是它的真麵目,而由《講壇》一舉成名的“說書明星”卻被打扮成了“學術明星”;《講壇》的做法不是有利於文化經典的普及,而是便利於文化經典的歪曲,不是幫助人們接近經典,而是導致人們遠離經典;作為國家級的學術平台,《講壇》不應該等同於世俗的尤其是拙劣的媒體,隻將眼光盯在錢上,或者隻向國民傳達一些“知識”,甚至以描繪趣聞軼事、宮廷內鬥、戰爭風雲為樂事,而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姿態與抱負——它應該是最優秀學者的高層論壇,是國家發展的一麵透視鏡,是國民精神提升的一個指示器,是人類發展的一個調節器。《講壇》應該以其寬闊的視野、博大的情懷、深刻的見解、高尚的品質、優雅的風度以及中正的趣味,一掃以往的世俗虛妄、混亂不堪、低級趣味等風氣,成為引領國民精神的強大引擎。
這樣理想主義的“高標準、嚴要求”,對於《百家講壇》的大多數節目來說,不啻於天南地北;假如不考慮《世紀大講堂》這樣的優秀欄目,就國內當前的社教節目而言,讀來疑似夢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