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二):社教節目娛樂化(1)(3 / 3)

事實上,《百家講壇》並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副模樣,它也曾“山重水複疑無路”。在經濟利益和競爭壓力等多種因素的共同擠壓下,一次次地整容、變臉,終於“識時務者為俊傑”,適者生存而且如魚得水。從某種意義上說,《講壇》的變遷史可以看作國內電視社教節目娛樂化的一個樣本。

一、“百家講學”,曲高和寡

早期的《講壇》更像是一部電視版的“百科全書”,它自我定位為:聚集知識精英、共享教育資源、傳播現代文化、張揚科學與人文精神——不難看出,是想做成一檔具有較高品位的學術電視節目。從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到飲食起居、養生保健,欄目的選題涵蓋寬泛的學術領域。

2001年7月9日開壇,由學術大家楊振寧、丁肇中帶頭,名校名師聯翩而至的時候,《百家講壇》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那一陣子,真是像《講壇》的宗旨裏說的,是要辦一個“開放大學”,追求“文化品位、科學品質、教育品格”,力圖“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如上表所示,從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到儒學、曆史學、倫理學、女性問題到文學、書法、繪畫、美學,完完全全是要“把大學課堂搬到電視上來”,是要“拿出一壇壇學術美酒,讓沒有喝過的大眾飽嚐”。這樣,《百家講壇》既給大眾以知識,達到一種以文化“化大眾”的目的,央視也可以從中獲得經濟收益。如果把前者(文化效益)比作“魚”,把後者(商業效益)比作“熊掌”的話,那麼,《百家講壇》的開壇初衷,不妨稱之為:“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憑借趙勇先生記錄的個案,我們可以窺見《講壇》麵世時期的樣貌。2001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的童慶炳先生曾經錄製過一期美學方麵的節目,他是這樣開始“講學”的:

朋友們好,同學們好!我講的是一個美學問題,題目叫做《審美是人生的節日》。你看這題目多漂亮,我希望把這個題目講好。在這個題目下麵,我準備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人的審美活動是怎樣形成的?第二個問題,人的審美活動的實現需要什麼條件?第三個問題,為什麼說“審美是人生的節日”?

現在,我們就開始講第一個問題:人的審美活動是怎樣形成的?

這顯然不是一場通俗的講座,雖然演講者舉了大量文藝作品的例子,也拿自己的親身體會現身說法,盡量把演講弄得深入淺出,但是要想聽出個眉目,觀眾仍然需要具備一些美學基礎知識。

由此可見,授課式的講法雖然以學術性和權威性見長,然而,難免單調乏味,再加上專業性太強,普通的觀眾聽不懂、不愛聽,收視效果當然不可能理想。——“魚”和“熊掌”不僅沒有兼得,而且可能一無所獲。2003年,是《講壇》最難熬的一年,盡管上上下下都鉚足了勁,但收視率總是徘徊在科教頻道的最末幾位,有時甚至接近於零。這就說明,《講壇》把大學課堂直接搬到電視上的做法,以純學術的麵貌和風格去麵對電視觀眾的方式,在中國的現實條件(電視體製、觀眾素質、媒體運作方式)下,相對於設計者的初衷來說,是失敗的。另外,張法認為:正因為這一失敗的設計所塑造的學術麵貌,給欄目一個高雅的學術名頭,而這一名頭為《百家講壇》轉型後的成功做了再怎麼估計也不會高的鋪墊。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這一開端之時“無意”中鋪墊的學術名頭,後來者要想獲得那樣巔峰性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而此時,央視推出了“末位淘汰”製,在主要以收視率論英雄的機製麵前,這個欄目即將“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