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稱《百家講壇》是一張“魔鬼之床”,這位研究《聊齋誌異》20多年的大家,就被狠狠地“磨”了一回:
演講稿的第一稿學術味太濃,觀眾根本聽不懂。編導把稿子退回去,請馬教授修改,要求多講細節,多說故事。可馬瑞芳卻認為自己是教授、學者,怎麼能講這些通俗的東西?編導不厭其煩地磨合、勸說,甚至跑到濟南給馬教授做“思想工作”,最終說服了她用《百家講壇》“以懸疑始,以懸疑終”的方式講課,把聊齋說得“仙氣十足”。
節目播出後,反響熱烈,馬瑞芳自己也大為吃驚。她說,沒想到這樣講課,效果會這麼好,不光學術界的老朋友們誇獎她,就連她4歲的孫女都說奶奶講得好。
即使易中天、於丹這樣妙語連珠的學者,也都被《百家講壇》“修理”過。易中天雖然靠《品三國》走紅,但他起初並不喜歡這個選題。在《百家講壇》成功講述《漢代風雲人物》後,製片人和策劃人提議讓易中天繼續講下去,並選定“三國”這個大題目,而易中天卻表示自己對《水滸傳》更感興趣。經不住製片人和策劃人反複遊說,易中天最終接下了人物個性更立體、內容更豐富的《品三國》。
為央視多個欄目做過策劃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深知電視傳播的規律,可是初上《百家講壇》時,一時間也擺脫不了給大學生講課的架勢。欄目組就提醒她,把姿態放低些,再低些。
製片人直言不諱,“我們就是要搭台階,讓那些專家、學者從高高的學術論壇上走下來,下到能蹲在地上,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給我們的觀眾講課。”從萬衛的話裏可以聽出這樣的潛台詞:要讓最廣泛的大眾喜聞樂見,必須“祛學術之魅”——主講人與編導者“合謀”,在“魔鬼之床”上掐頭去尾、折胳膊斷腿。這種“自我去勢”的過程其實就是從學術場移身娛樂場的過程,也是把學術娛樂化的過程。
第二節《經濟與法》:以“綠色”吸引眼球
2003年2月,作為一檔經濟類法製欄目,《經濟與法》的開播幾乎悄無聲息。當時,號稱“中國人法治午餐”的《今日說法》已經免費送餐上門4年了,儼然是老字號;在北京,聲名鵲起的《法治進行時》憑借著“現場零距離”的優勢確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重慶電視台的《拍案說法》已經擺了三年的“龍門陣”;鳳凰衛視的《文濤拍案》正在掀起“傳奇語體衝擊波”;《經濟與法》誕生三個月後,央視的《法製在線》高調亮相,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打造核心競爭力……2003年,中國電視法製節目的陣營已經擴容到六七十個席位。“對於《經濟與法》這張新麵孔,人們似乎並沒有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漫遊到央視經濟頻道的視線依然流連於其他老牌欄目,例如《幸運52》,例如《經濟半小時》”。
2003年10月,頻道改版,把《經濟與法》的首播時間從22:50調整到20:30。這次播出時間的調整大大改善了欄目的收視狀況,總體收視率提升了70%。然而,因為基數較低,置身於央視二套黃金時段的《經濟與法》仍舊默默無聞。於是,欄目組緊鑼密鼓地籌劃實質性的改版,試圖一舉超越自我、徹底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