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揚良風美俗、肯定“調解文化”:我國存在“無訴文化”的傳統,崇尚化解矛盾(而非明斷是非),由法院出麵開展調解工作,有點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意思。《論語·為政》有雲:“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堅持人文立場、批斥官僚主義:節目《母親的呐喊》(2007年3月17日首播)中,有這麼一段主持人結束語:“麵對一個個生命消失的時候,一位母親可以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四處奔走呼籲,那麼,作為管理部門,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些更積極的作為呢?”
此外,《經濟與法》的整體形象比較平實,宣傳、包裝也不花裏胡哨、嘩眾取寵。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始終沒有走進“故事秀”的死胡同。
三、“綠色”、“收視率”,相輔相成
把“綠色”比作鐐銬,其實過於消極,不妨嚐試著轉換觀念、改變看法。比如說,把它當成壓艙石——“多餘”的負重是航船穩定的保障;比如說,把它看做風箏線——“額外”的牽扯幫助它展翅高飛。
在“綠色”的前提下追求收視率,當然束縛手腳,事實上,為了追求“綠色”多少會影響節目的收視率表現(和社會影響力)。但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必須訴求“綠色”的收視率。
反過來說,“綠色”必須要能夠吸引眼球,否則,社會效益無從談起。試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基本的收視率都沒有保證,“綠色”何在?
綠色收視率之路就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就是在“綠色”和“收視率”之間、導向性與趣味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或者說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人文主義與專業主義、理想與現實。——有“舍”才有“得”,“堅持”然後“超越”。在“超越”方麵,《經濟與法》至今還不夠瀟灑;但是,它的“堅持”值得褒揚、值得借鑒。
第三節《走近科學》:科學隻剩下一個名義?
1998年初,中央電視台開始籌辦大型板塊節目《走近科學》,6月1日正式開播,一周3期,每期30分鍾。《走近科學》欄目的宗旨是: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傳播科學知識。開播之初,它分為幾個板塊:《科學生活》,介紹人們身邊的科學知識,科學就在生活中;《科學關注》,關注科學界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及將要發生的科學事件;《科學人物》,介紹科學家發明和發現的故事;《科學信息》,介紹最新的科技成就和新聞。
這樣一個科普欄目,創辦時設立的定位是“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縮短和普通觀眾的距離,和他們一起走近科學、認識科學、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欄目之所以取名為《走近科學》,就是想辦成一個深入淺出的科普節目,而不是學術專欄,第一步要求“有趣、有用、有情”,然後“專家認可,百姓愛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走近科學》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並獲得全國科技節目一等獎。
這樣一個科普欄目,讓我們充滿期待。
一、瑕瑜互見的娛樂轉型
長期以來,國內的電視科教節目往往處於收視率的末端,沒有形成一個穩固的觀眾群體。近些年,隨著美國的“發現”(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等海外節目的引入,以及央視十套《探索發現》、《走近科學》等一批優秀欄目的播出,科教節目逐漸成為一個收視亮點。不難發現,這些節目叫座的主要技巧是:走科普路線,采取娛樂化策略。
1.科普娛樂化的定義和表現
一般來說,電視科普節目的娛樂化是指:引入電視娛樂節目的傳播觀念,借鑒電視娛樂節目的結構形態,以更加輕鬆愉快、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科普的內容。娛樂化的科普節目常常借鑒故事片等敘事藝術的手法和技巧,用講故事的方式,綜合利用各種電視手段,生動活潑地向觀眾傳播科學知識,扭轉了“科普不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