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二):社教節目娛樂化(4)(3 / 3)

科教電視節目的娛樂化主要表現為:選材的娛樂化、敘述的故事化和製作的趣味化。選材的娛樂化,指的是把受眾需求作為選題的根據,重視調研受眾的年齡層次、區域環境、文化背景、收視情趣和生活狀況,在此基礎上確定節目內容。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推出的科教片,追求的是知識性與趣味性並重、教育與娛樂並重,央視《探索發現》、《走近科學》欄目也強調電視的消遣、娛樂功能,反對將科學知識硬邦邦地、學究味十足地展示。敘述的故事化,指的是敘事經常采取懸念、鋪墊、揭秘等方法,力求對已知領域的重新發現和對未知領域的追問。製作的趣味化,就是在“講故事”的時候采用多種手段提高視覺效果,如資料展示、人物訪談、真實再現、視頻特技等。例如,《走近科學》采用先進的虛擬演播室成像技術——使用虛擬演播室的電腦繪畫加上主持人,大膽地進行節目包裝,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作為視聽兼備的娛樂性媒介,電視本該是優質的科普平台。1997年9月,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在歐洲成立,隨後在亞洲、拉丁美洲和美國播出,不到10年時間,已經在145個國家用超過25種語言播出了大量科教紀錄片節目。該頻道以“探究世界、分享知識和保護環境”為最高目標,始終致力於“科學嚴謹的理念與精美生動的影像的完美結合”,融科學性、教育性、娛樂性、藝術性於一體,為愛好科學、追求時尚的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與自然、人文接觸的平台。在中國,它與內地電視台合作的《神奇的地球》、《狂野周末》兩大品牌,都以深邃的人文內涵、精美的製作水平感染著數以萬計的觀眾。國家地理頻道推崇“用娛樂的方式教育受眾”,頻道的常務副總裁史博恩坦言:“國家地理頻道的標準就是盡可能高地博取收視率,因此故事性是第一位的”,“紀錄片必須用娛樂化方式製作才可能搶到一些市場,因此我們要把紀錄片做成像電影、電視劇一樣吸引人”。然而,因為“過度娛樂化”追逐收視率,國家地理頻道也麵臨著學術界對其“濫用好萊塢故事化工業製作模式”的指責。

國家地理頻道是否“過度娛樂化”另當別論,不過,這一事例提醒我們:科教節目雖然可以適當加入娛樂元素,通過藝術性編排與加工,讓節目更具有故事性、觀賞性;但是,它不能以娛樂為目的,因為“娛樂性科普”的核心還是科普,娛樂過度或者娛樂不當都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把握好娛樂的尺度、控製好娛樂的走向”是發展電視科普的重要前提。

2.科普娛樂化的正麵效益

娛樂化是科教電視節目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結果,是電視的傳播特性、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選擇了娛樂化,也是廣大觀眾和市場運作選擇了娛樂化。

娛樂化有助於消除觀眾對科普節目的刻板印象,擴大收視群體。科普的傳播主體是知識分子階層,傳播內容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從這個層麵看,它偏重於精英文化的範疇。然而,科普的接收主體多為普通民眾,因此,科普最終要從精英文化步入大眾文化之中。我國早期科普節目多采用科教片、專題片的形式(與娛樂節目分屬不同陣營),它主要吸引著科技工作者的關注,而急需科普的觀眾卻由於傳者和受者知識儲備落差較大,節目形式、表現手段過於單一等原因,容易產生“晦澀無趣、遠離生活”的刻板印象,並敬而遠之。科普節目娛樂化,正是適應了“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要求,消隱精英意識,尊重和貼近電視觀眾的既有觀念和認識水平,使科普節目悄然從精英文化進入到大眾文化領域,從而吸引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麵,考慮到媒介作為經濟組織的“自利性”與作為社會組織的“公益性”,科普娛樂化還能夠調和二者的矛盾,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良性循環。因為娛樂化有利於通過吸引受眾帶動“注意力經濟”,使節目更容易獲得讚助商和廣告商的資金支持,從而對持續的科普節目製作提供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