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二):社教節目娛樂化(5)(1 / 3)

3.科普娛樂化的負麵影響

有論者認為,娛樂化可能助長科學知識的“情緒化傳播”,從而消解科教信息的傳播效果。——這是目前科教娛樂化最為嚴重的後果之一: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夾帶著娛樂休閑的氣息,成為人們收看電視過程中的“興奮劑”,感官滿足最大程度地替代了對科學知識的認知。長此以往,將導致科教電視傳播中“重美感效果、輕科學事實”的不良傾向,強化觀眾對科教傳播中審美“奇觀”的收看期待,“知”的欲望便會演變為“看”的欲望。不僅如此,科教節目中休閑娛樂成分的過度發揮,會對科教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客觀性和科學性產生不良影響,助長科教信息傳播中的商業化風氣。

二、“走近科學”還是“走近偽科學”?

作為國內電視科普的“一麵旗幟”,《走近科學》近年來旗幟鮮明地踐行娛樂化模式,故事化成為它的表征之一,節目收視率同時連年遞增,擁有了較為固定的收視群體。

一般來說,“講故事”的運作方式,如果分寸掌握得當,顯然有助於深入淺出地進行科普。例如,2008年3月22日《走近科學》播出的是《誰惹怒了錢塘江?》,節目起始於這樣的懸念:喇叭口地形不僅僅錢塘江才有,泥沙也並非錢塘江最大,在北緯30度雖然有很多世界奇觀,但也不是錢塘江湧潮的真正原因。那麼,錢塘湧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其中究竟還蘊藏著什麼秘密?現代科學能否利用這舉世罕見的資源呢?隨著抽絲剝繭般的釋疑,節目一步步展開,不失為一期引人入勝、雅俗共賞的科普節目(雖然拖遝冗長了些,一點可憐的“知識”被過度稀釋)。

然而,讓《走近科學》“譽滿天下,謗滿天下”、被調侃為電視版《大千世界》的,卻是因為它的“趣味十足”。它有兩個別名叫做“走近偽科學”和“走近迷信”,一些觀眾認為它開頭故弄玄虛,中間裝神弄鬼,結尾交待不清,用恐怖片的拍攝手法愚弄觀眾,喪失社會責任感。甚至有網民專門建了名為“開罵‘走近科學’”的論壇,讓大家一起嘲笑節目的種種破綻。

客觀地說,《走近科學》在娛樂化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根本性的問題。

一方麵,這個欄目似乎過於關注那些奇聞軼事、怪異現象,從節目標題上就可窺知一二,例如:《她的身上會起火》、《雙乳山謎咒》、《香屍謎案》、《村裏的死亡名單》、《金湖水怪之謎》、《誰在背我飛行》、《公羊產奶》、《斷指十七截》、《吃煤奇人》、《幹屍複活》、《78歲老太太懷孕》……這些節目籠罩著神秘色彩、富於刺激性,像街頭小報那樣嘩眾取寵,誘惑窺視癖、刺激好奇心,也和我們以往對科教片“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認知完全不同。

以該欄目2008-2009年歲末年初的10期節目為例:

2008.12.27:驚天大墓墓主人身份之謎;12.28:驚天大墓一個未解之謎;12.29:我要做母親;12.30:太歲疑雲之太歲亂相;12.31:太歲疑雲之神奇太歲;2009.01.01:太歲疑雲之療效之謎;01.02:太歲疑雲之真假太歲;01.03:太歲疑雲之太歲身份;01.04:追捕“殺人蜂”;01.05:走近科學——折翅的天使。

另一方麵,部分節目的講述方式和製作、包裝可以說矯揉造作、煞有介事到了愚弄觀眾的地步。例如,某一期說某個村子每天三更半夜都有怪叫聲,把全村人吵醒,大家人人自危、不敢出去看,戰戰兢兢地失眠到天亮。采訪了一大群上了歲數的村民,傳說這裏出沒野獸,夜裏闖進村子作怪,鬧得人心惶惶……渲染得好像好萊塢的恐怖大片,音樂配得神叨叨的,而且拉拉扯扯成為上下兩集。虛張聲勢了半天,主持人口吐蓮花、道出原委:那是村裏的一個胖子睡覺打呼嚕!讓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

《走近科學》裏的故事幾乎都能夠用一句話講清楚,節目卻鋪排得一波三折、懸念迭出。以2006年12月15日播出的《村裏的死亡名單》為例,它說的是一個家族的人相繼得怪病死去的故事,原因其實很簡單:遺傳病。麵對這樣一句話的事情,編導怎麼講故事的呢?首先,主持人設下陷阱,講解一份黑名單——上麵的人名相繼被畫上紅叉,再由它牽連出要講述的故事。然後,逐一采訪患者,引出“鬼神作怪”的說法,翻手又駁斥鬼神論。最後,請來權威專家對整個事件進行分析,給出科學的解釋。另外一期,說的是某個湖泊突然傳說有水怪,目擊者言之鑿鑿、繪聲繪影。謎底呢?原來是巡邏艇在水麵劃過的波紋製造了錯覺。觀眾被吊得高高的胃口一下子跌入深淵,當然大呼上當、憤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