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二):社教節目娛樂化(5)(3 / 3)

簡直豈有此理!

類似的節目還有:一戶人家老是發現客廳地上的瓷磚縫裏會滲出像血一樣的鮮紅色液體,弄得到處都是,全村人都不明白怎麼回事,紛紛猜測“這兒原來會不會是墳地”啊什麼的。然後(照例)又請了許多專家,研究他們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條件等等等等,看看能不能找出科學的解釋……最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這戶人家為了出名,故意灑上了液體!——因為,“依據科學,不可能發生地下礦物質倒滲這種情況”。

麵對大量刺耳的批評,欄目製片人做出正麵回應,他坦白說:“采編手法拙劣的問題我們確實存在,觀眾們批評得都對”,但是,“這種手法會一直用下去,這條路不走是不行的;我們是爛,卻是前進中的爛”,“追求收視率,用惡心點的話來說,就是對老百姓盡忠盡孝。高收視率的節目中有糟粕,低收視率的節目問題更大。收視率是不盡完善的衡量體係,但在現有條件下它是最好的,如果改成口頭評價會更亂套。”這些話大概是由衷之言,“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戴著鐐銬跳舞”的苦衷局外人不可能感同身受。——名韁利鎖、形格勢禁,成王敗寇、誰能免俗?

實際上,《走近科學》也在逐漸改善品質,回歸嚴肅性。從節目選題上可見一斑:2008年3月22日播出的是《誰惹怒了錢塘江——潮汐》,23日《藍光閃過之後》、24-25日《危情機場——凍雨》(上下),26-27-28日《解密三星堆——考古發現》(上中下)。

如何理解《走近科學》的娛樂異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爭議?不妨見仁見智。也許,在這場爭論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一檔科普節目究竟應該以收視率定天下,還是以踏實的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來提升民眾的欣賞水平?爭論還在繼續,有論者一語道破玄機:指責《走近科學》“走近偽科學”的人,實際上還是把它當成科普節目來看待了;盡管,它已經演變成為“以科學知識為內容”的娛樂休閑節目了。

電視娛樂化的潮流中,國內電視熒屏上“一驚一乍講故事”的“社教節目”比比皆是。也許,《走近科學》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被聲色俱厲地批評為低俗墮落,主要是因為它擁有“科學”的頭銜(就像《百家講壇》憑借“學術”的名義),讓熱愛科學的人們心理落差太大、特別無法忍受罷了。為了“名副其實”很簡單,給相關節目或者媒體加注“娛樂”標簽即可,例如《走近科學(娛樂版)》。

小結故事化:探索與批評同行

世紀之交,中國電視業突飛猛進之後進入了調整時期。新聞節目因為它快捷、實用贏得觀眾的青睞,而娛樂節目從來就是“當家花旦”,相形之下,精英文化色彩濃重的社教節目顯得有點落寞和冷清。顧名思義,社教節目應該承載更多的導向和教育功能,它的終極追求是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而在社會轉型期,社教節目更肩負著啟迪、振奮、引導、感召、教化公眾的使命。——它是名副其實的雅文化。但是,如果“雅”到“落寞和冷清”、“雅”到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的地步,就不足取了。必須注意到的是,我國觀眾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近年來情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在央視調查中心1997年提供的“觀眾抽樣分析報告”中顯示:高中和高中以下學曆的,大約是總體的92%,其中初中和小學分別占了43%和24%的比例——新近的統計同樣顯示,我國目前電視觀眾的學曆構成以初中、高中和小學文化程度最多:城市觀眾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為主,所占比重接近80%,而農村觀眾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占81.2%。《中國廣播電視年鑒2007》,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由此,電視節目的大眾化、通俗化將會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在保持品性和品位的前提下,尋求社教節目的娛樂性“突圍”——寓教於樂,意義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