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泛娛樂化的時代,是什麼力量促使這個原本學術味、文化味濃鬱的電視欄目,不僅掀起了一股股收視熱潮、催生了一位位“明星學者”,而且還成為引人深思的文化現象的呢?究竟《百家講壇》提供的是娛樂,還是思想和文化?
空口無憑,我們先來查看節目單。2008年5月中上旬,《講壇》上輪換播出著兩個係列:周一到周五,《千古中醫》係列,由王立群、孫立群、紀連海、錢文忠等“觀眾熟悉的主講人”,和新近推出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郝萬山教授(業界專家似乎僅此一位,其他的可能該歸類於傳播界名流),講述著名中醫(如華佗、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的傳奇故事;周六、周日,由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長篇大論《康熙大帝》,絮說這位“真龍天子”的文治武功、趣聞軼事,例如“養生之道”、“後宮生活”、“立廢太子”。2010年3月11-27日,該欄目每天一集連續播出17集“《紅樓夢》八十回後真故事”。筆者驚詫莫名,這樣連篇累牘的“故事會”,是否仍然可以稱呼為“社教節目”呢?欄目網頁上標明:《百家講壇》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宗旨,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服務”、“橋梁”見仁見智,“優秀文化”不知如何定義?麵對直露的質疑甚至口誅筆伐,《講壇》的策劃人解如光表示:娛樂化是我們的傳播技巧、傳播手段,我們隻是給嚴肅的文化裹上了一層“糖衣”,它的內核沒有變,我們對學術底線的堅守也沒變;《百家講壇》前進的方向是堅定而明確的,就是要給老百姓在電視上留一個安靜的課堂。
作為對照,(每周一期的)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欄目同期播出了什麼節目呢?《五四顛覆中國傳統還是中國傳統孕育五四?》、《儒家倫理的現代詮釋以親親互隱為視角》、《中國民族問題的考察與思考》由此筆者認為,二者從來就不是同路人。從節目選題就可以看出,(如前所示)《百家講壇》一開始就遠離社會現實生活、不食人間煙火——收視率低迷因此也是必然的,反之,《世紀大講堂》探討的倒是“入世”之學問。《世紀大講堂》網頁中“節目簡介”的位置上赫然寫道:節目一直堅守思想性、學術性,是大中華文化圈的學者闡釋獨特思想,展示最新學術成果的傳播平台;這裏是“思想的盛宴,學術的殿堂”,這裏沒有任何偏見,強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儼然底氣十足。相形之下,《講壇》們不知道應該藏身於何處?
僅就現實性、重大性、貼近性而言,當初比肩而立的節目,如今相去甚遠,高下、俗雅、優劣不言自明。《講壇》的娛樂化,顯現出國內的電視界在借助電視傳播文化、交流思想過程中的某種變通或者說無奈。《講壇》的話語狂歡仍然在繼續,然而,我們總是忍不住庸人自擾般地去反思:這是求索知識的捷徑嗎?“多贏”格局中,一個不能思想的媒體是否在虛張聲勢的表麵之下已經鏤空了自己的軀體?當然,筆者無意於要求麵對大眾的電視傳媒扮演學者的角色,倘若真是那樣,恐非媒介之幸,更非受眾之幸。通常,講壇類節目的成功被歸因於“對電視傳播屬性的切實把握,電視敘述策略的靈活運用”,關鍵點是“切實”和“靈活”。從這個意義上看,《講壇》在探求話語形態革新之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這種探索的精神,對於當下的中國電視傳媒彌足珍貴!
探索與批評同行,社教節目的故事化、娛樂化進程還在繼續。欲知後事如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