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電視娛樂節目的庸俗化傾向,有論者進行了精辟的描述:
縱觀當今的電視熒屏,目前的所謂“電視文藝娛樂節目”,已經是藝術之樹上的一個病枝,享樂的麻醉劑,刺激收視以謀取金錢的商品。它們壟斷著熒屏,逐斥著真正的藝術,它們以娛樂來以偏概全地冒充藝術在曆史與現實中的多元化功能與性質。當代的文化藝術已被商業文化攪得混亂一團,“電視文藝娛樂節目”僅是推波助瀾者而已。
隨著“電視文藝”的落井下石,豐滿鮮活的藝術傳統正在枯萎,屍骸標本式的華麗“藝術”將成為我們後代子孫的精神食糧。嚼著這類屍骸長大的孩子們,將不再有能力夢見蝴蝶的活體;在他們光怪陸離的夢境中,將充斥著釘在精致木框裏的彩蝶標本。孩子們將因此失去很多寶貴的人性特質——如靈性、愛的能力、價值判斷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倘如此,我們罪莫可贖。
以上論述是否誇大其詞、危言聳聽呢?就文藝娛樂化的“陰暗麵”而言,筆者認為不但沒有言過其實,並且堪稱振聾發聵,中國的電視文藝娛樂化確實到了空前危險的境地。
經過十餘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內地的電視娛樂節目似乎走進了“娛樂至上”的怪圈,對“快感”的追求替代了對“美感”的追求;娛樂,遮蔽了電視的文化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娛樂節目文化內涵的缺乏以及創新能力的不足,使得娛樂傳播陷入了困境。中國電視娛樂傳播隻有“堅守文化品格,以人為本,通過創新傳播策略”,打造健康向上的“綠色娛樂”空間,方能走出困境。
本著“吹毛求疵”的態度,針對當代中國電視文藝的“頭牌”——《春節聯歡晚會》、近年來媒體活動的“奇跡”——“真人選秀”和觀眾最喜愛的“文化大餐”——影視劇,下文逐一辨析它們娛樂異化的表現與影響。
第一節《春晚》:不尷不尬的“寓教於樂”
遙想當年,《春節聯歡晚會》(下稱《春晚》)一創辦就成為新民俗——文化年夜飯,同時得到專家、學者的熱情禮讚。評論家田本相說:“春節晚會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視文化的獨特創造……它紮根在億萬觀眾心裏,使中國的電視文化在世界電視行列中獨具民族特色並且享有盛譽”;作家馮驥才盛讚道:“這種以電視為傳播的文藝晚會,不僅走入千家萬戶的節日之夜,而且將億萬家庭的節日生活連成一氣,這對傳統(尤其是年俗)文化來說,是多麼偉大的奇跡!”
傳統的民俗儀式往往地域性較強,春節聯歡晚會卻遠遠超越了地域局限,成為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共同擁有的春節民俗文化現象。人們渴望與無數和自己身份相同的華夏兒女一起聯歡、實現“社會交往”,渴望“天涯共此時”和“千裏共嬋娟”的溫馨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晚會節目的好壞在其次,而觀看活動本身更重要,它把觀眾“囊入到有根可尋的民族文化長河中,體認個體所依賴的文化淵源,獲得同宗同族同種同根的文化皈依感,獲得己身所屬華夏族群的實在感、踏實感。”春晚的核心文化價值,也許就是它的文化向心力,“將不同文化歸屬的觀眾聚合到一起,產生文化上的親近感、認同感和一種尋根定位的凝聚力,集中表達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
作為一檔大型電視直播節目,《春晚》對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進行儀式化、媒介化的傳播,以獨特的方式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心路曆程,成為現代化進程的一份文化記錄。在諸多層麵上,《春晚》製造了中國當代電視文化的一個奇跡,也成為世界傳播史上仍在續寫的一個傳奇。《春晚》風光無限,成為中國電視文藝的“頭牌”——它既是“一年一度的庶民狂歡”和“華人世界的娛樂大餐”,也是電視節目“寓教於樂”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