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娛樂電視的表現與影響(三):文藝節目娛樂化(1)(3 / 3)

然而好景不長,關於是否停辦《春晚》的爭論前些年已經沸沸揚揚,說明它的境遇已經極其尷尬。一些尖銳的批評意見可謂誅心之論:《春晚》既不能夠娛樂大眾,也談不上寓教於樂。

舉辦《春晚》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媒體事件”。而且,在春節這個“浸透著中國人民對生活獨有的情感、熱望和追求,也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向心力、親和力和凝聚力”(《春晚》資深導演鄧在軍語)的重大傳統節日裏,國家權威媒體央視“傾全台之力”並且發動全國的創作力量舉辦年度聯歡晚會,意義非同尋常。換句話說,《春晚》從來就不隻是一檔純粹娛樂(或者審美)性質的文藝節目,它對於整個社會的心理、行為、文化意識以及民眾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實際上,曆年《春晚》始終圍繞著“喜慶、祝福”主題和意識形態(民族與國家等)主題做文章,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民間與正統、娛樂與政治混雜的形態,走的是典型的“藝術性搭台、思想性唱戲”的曲線。不言而喻,作為“寓教於樂”的載體,為了宣傳、教育,《春晚》首先應該讓人喜聞樂見,而不是“越來越不好看”。

為什麼“不好看”呢?恐怕一是因為製作觀念落後,二是因為節目品質低下,二者相互作用、相互限製,最終導致美譽度下降,企圖宣教眾生可惜南轅北轍。

質言之,我們批評《春晚》並非因為它被賦予了意識形態職能,而是因為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它承載了過多的、生硬的宣教(和創收)任務,娛樂水平又匹配不上。於是,“沒意義而且沒意思”:掏空了合理思想內核的宣教蛻化成“緊箍咒”,矯揉造作的娛樂根本充當不了“減壓閥”,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行徑粗鄙不堪!於是,在我們普通人的眼裏,《春晚》迷失了方向。

一、製作理念一成不變

央視《春晚》,明顯是一個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工業產品。整合社會的功能、宣傳教育功能高於娛樂功能(至少是旗鼓相當),決定了《春晚》的創作主要是“命題作文”,標榜“寓教於樂”就是它宏大敘事取向的明確聲明。——這是它的獨特屬性和重要特征,原本也無可厚非;在中國電視的現實環境中,甚至是特色優勢,一體兩麵使《春晚》有可能左右逢源。

如果說,早期的《春晚》因為創作水平相對於當時觀眾的欣賞水平來說比較高(何況觀眾們沒有多少選擇),還能夠以“宣傳教化”理念肩負起意識形態建構的艱巨曆史使命的話。那麼,1990年代中期以後,主要由於文化氛圍的轉變,曾經屢試不爽的“主題先行”模式逐漸不合時宜,寓教於樂起來也顯得有心無力。於是,《春晚》被迫開始娛樂化轉型。然而,十多年來,觀眾越來越不能容忍的粗陋的“文化搭台、政治唱戲”宣讀各行各業、駐外機構、華人華僑等的賀信賀電本來是《春晚》大餐中的特色點心,盡管形式大於內容,卻別有一番儀式感。近年來,“向全國人民拜年”的名單上出現了一些大型企業……類似的節目運作中可見經濟勢力已經走到前台,與政治、文化共舞。模式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觀,而且,“宣教”越來越高調(幾乎耳提麵命、聲嘶力竭),而“娛樂”越來越蒼白、空洞、貧乏——雖然它也聲稱要營建一個“歡樂的世界”,要讓觀眾笑起來、“五秒鍾一笑”。這樣看來,《春晚》的製作觀念再一次落後於時代了。